拔 罐 療 法
三峽建興堂人體保健交流網
一、前言
|
拔罐法古代稱為:「角法」(因為使用的器具為獸角),又稱為「拔火罐或拔罐子」,其法乃藉著燃燒、溫熱或抽氣等方式使罐子內產生負壓,而直接吸著皮膚表面,造成充血現象而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方法,常與針灸、放血療法配合使用。
|
|
其中醫治病之機理在於「出水氣」。在古代的角法中,所使用的為「火罐」,亦即其製造負壓的機轉為火焰;在日常生活的體驗中,用火可以將物品中的水份烤出(火能勝水),因此古人認為,罐與火氣相得,可以將肌理經脈多餘的水氣吸出。因此,不管是濕邪、亦或風寒之邪,都可隨水氣排出體外。
|
1、拔火罐的式樣:
|
普通口小肚大的玻璃罐,瓶口之邊緣宜向外翻,其容積宜為30-60ml或者大一些也可以,凡類似這樣的小罐均可。
|
2、拔罐用具的種類:
|
竹筒火罐。 陶製火罐。 銅罐、鐵罐、鋁罐、角罐。 玻璃火罐:一般臨床上常用。 抽氣拔罐:使用簡便,適合一般家庭使用。
|
1、依排氣方法分類:
|
火罐:
|
利用燃燒罐中空氣造成負壓。
|
水罐:
|
利用煮沸熱脹冷縮的原理造成負壓。
|
抽氣罐:
|
利用物理方式抽出罐中空氣造成負壓。
|
2、依拔罐形式分類:
|
單罐:
|
以單一罐子操作治病。
|
多罐:
|
以兩個以上的罐子操作治病。
|
閃罐:
|
火罐吸後馬上拔下,反覆數次,至局部潮紅為止。用於局部肌膚麻痺的患者。
|
走罐:
|
吸拔後在皮膚表面來回推拉,其法用較大的罐子,罐口須平滑整齊,並塗油少許,然後用力將罐子上、下、左、右來回拉移三至五次,適用在面積較大,肌肉豐富的部位。
|
留罐:
|
在拔罐時,將罐子留在患者身上,過一段時間再取下。
|
3、綜合運用分類:
|
藥罐:
|
用藥水煎煮竹罐後吸拔,或在罐內盛儲藥液。
|
針罐:
|
針刺穴位上或留針的過程中,在刺的部位加拔罐子。
|
刺絡拔罐:
|
用三稜針或皮膚針等刺破皮膚表面,點刺出血後加拔罐子。
|
4、依出血與否分類:
|
乾杯術:
|
即一般的拔罐方式。
|
濕杯術:
|
須先將患處之皮劃破數處,俾血隨吸時而出,即拔巏+放血。(虛者禁用)
|
|
出處: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FylU.uqRFRF2Jg9bHzYnN5WLpvvx/article?mid=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