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保健DIY!自我保健 先認識經絡
一位具有西醫背景的政治人物曾開玩笑說:「如果有一天,台灣的中醫全出國了,也不會有人因此送命。」講此話的人及這一句話皆充分的嘲弄了中 醫西醫的對立,也凸顯了中西醫難以整合的門戶之見。 大陸養生專家中里巴人曾說「中醫西醫本來就沒有優劣,如同山水畫與油畫、佛教與天主教、咖啡與清茶,數學家與詩人,並無高下之分。」優雅的 形容話語背後,中西醫仍無交集。 既然中西醫無法水乳交融共治病患,多數民眾也就以「西醫治病、中醫養生」的方式管理自己的身體。 最近拍打功盛行,從電視、演講到讀書會都傳出「啪啪啪」之聲,在這股拍打拉筋風潮中,本期推出「自我保健」專題,陪讀者一起學習養生知識, 先從西醫解剖也「看不見的」的經絡穴道學起。
中醫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人體聯結、運輸和傳導的系統,經絡運行如同陰陽運作生生不息。衛生署桃園醫院中醫科主任黃仲諄認為,經絡為 氣血運行路徑,有一定規律,可以把五臟六腑連貫起來,滋潤四肢百骸,調和人體陰陽,有助養生保健、治療,也是中醫診斷很重要的參考。 黃仲諄形容,經脈以氣血運行細分,大條主幹是經、小條分支線是脈,經脈有如網路分布全身。中醫臨床區分為14經脈,包括12經絡和任、督二 脈,人體穴位約360處上下。 黃仲諄說,中醫理論,氣血透過經絡輸送與臟腑、津液相互串連在一起,人吃五穀、水,從脾、胃運行,氣血自經脈運行、滋潤四肢百骸及腦部。氣 血充沛者,經脈運行通暢,人看起來會皮膚光亮、毛髮烏黑、炯炯有神,免疫功能也好,相對就不容易生病。 一旦臟腑不通,經脈運送受影響,經絡路線有病痛、腫塊,器官就會病變,臟腑虛損就會產生。 所以從中醫角度,透過養氣導引,練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的傳統導引的道家養生功法,配合呼吸調整,就是人體養生保健、預防治療的最好方 法。 黃仲諄說,經氣運行強弱與時辰有關,啟自肺經(清晨3至5時)終於肝經(凌晨1至3時),循環生生不息,氣血運行「如環無端」。 從經氣運行,講的是「時間醫學」,黃仲諄形容人體就有些疾病,在某個時辰易發作,選擇在某時辰治療較有效,原因也在此。 人體或手腳,都有陰陽兩面,內側(俗稱照不到太陽)為陰、外側(俗稱照到太陽)為陽。 |
養生保健DIY!12經絡、任督2脈穴道保健之一
|
12經脈的運行路線 以下簡述12經絡和任督2脈的主要保健穴道,提供民眾參考。 |
肺經
12經絡之首,主咳嗽、胸脹等症。
由胸走手,起始自中府穴,結束於少商穴。
尺澤穴/主補腎。
孔最穴/主毛孔、發汗、改善痔瘡。
列缺穴/按壓可改善感冒、頭痛。
魚際穴/手按壓可解咳喘和痰偏黃。
心包經
主心痛、心悸、胸悶等症,因心臟在左,刺激左側尤佳。從心走手,起始自天池穴,結束於中衝穴。
天泉穴/主心悸、心痛。
曲澤穴/主頭睡發暈、心憋。
內關穴/主心理壓力大引起的失眠、可改善胸悶心悸等症狀。
大陵穴/主工作忙碌之頭痛、可防口臭。
心經
解決情志方面的問題,如神志、心痛、睡眠等症。由心到手,起始自極泉穴(腋窩深處,可探測心血管功能),結束於少衝穴。
神門穴/可安心神助眠通便,按壓有助改善睡不好、情緒不穩等症。
少府穴/常按壓降心火、有助改善先天性心臟疾病。
少衝穴/主急症,去熱。
脾經
主疏泄、藏血、男性生殖、腰痛、咽喉乾、遺尿等症。有14個穴位,兩側共28穴。其中12穴位在大退內側。由腳走內臟,起始於大敦穴(足大 趾外側),結束於期門穴(乳下1.5吋)。
太衝穴/盛大通道之意,供血通道,解肝旺、脾氣暴燥,有消氣穴之稱。
蠡溝穴/主月經不調等。
章門穴/肋骨邊緣,主五臟調節,可舒肝健脾,有利減肥。
脾經
主緩解嘔吐、腹脹、胃痛等症。,由足到內臟,起始於隱白穴(在足大趾內側),結束於大包穴。
公孫穴/吃太多心臟不舒服,可按壓緩解。
三陰交穴/屬養陰穴位,常用的穴位,對婦科疾病、有助調整月經混亂。
血海穴/與皮膚癢、蕁麻疹有關,按壓可保健。
腎經
主遺尿、頻尿、遺精、月經不順等。
由足走內臟,起始於湧泉穴(自足底前中部陷凹處),結束於俞府穴。
湧泉穴/可疏通腎臟經氣,按壓可改善眼花、眩暈效果。
太溪穴/主要滋陰的穴道,常熬夜、虛火上升者,常按壓可保健。
復溜穴/可防靜脈曲張、通月經等。
陰谷穴/通膀胱利尿去濕、解陽痿。
俞府穴/可解腹飢卻無食欲。
養生保健DIY!12經絡、任督2脈穴道保健之二
|
|||
2010/06/21 | |||
胃經
主腹脹、胃痛、美容之經絡。由頭走足,起始於四白穴,結束於厲兌穴。
四白穴/主眼袋、黑眼圈。 可用十指敲打臉部、脖子、胸部、腿外側。 天樞穴/解腸道、便秘等。 足三里/最著名穴位,強壯穴、長壽穴,常按有助免疫及腸胃。因肉多宜用指節來點;消腸胃之氣。 內庭穴/有助改善牙齦腫。
膽經
主決斷,解頭痛、目眩等,44個穴位,管很多。由頭走足,始於瞳子骨翏穴,結束於足竅陰穴。 瞳子骨翏穴/主眼疾。 風池穴/髮際邊凹陷處,也是最常按壓穴道,有助改善頸痠痛及頭痛症狀。 肩井穴/肩頭凹陷處,緩解上半身之頭、肩痛。 京門穴/解腎虛、腰痛。 陽陵泉穴/可解許多經脈疼痛症狀,特別針對筋骨痠痛、扭、拉傷症狀,按壓可改善。
小腸經
主肩背頸椎痛、耳朵、頰腫、咽喉痛等症。由手走頭,起始於少澤穴,結束於聽宮穴。 後溪穴/通督脈,主肩痛。 養老穴/防眼花、耳聾、高血壓。 天宗穴/可消背痠、五十肩症狀。 聽宮穴/有助改善耳鳴、聽力減退。
三焦經
更年期婦女重要經絡,主內分泌失調、腹脹、水腫、遺尿。由手走頭,起始於關衝穴,結束於絲竹空穴。
液門穴/解口乾舌燥。 支溝穴/按壓可改善一般肋悶痛、脹氣不順、便秘症狀。 翳風穴/耳後根處主耳鳴。 絲竹空穴/眼尾、太陽穴處,可解眼澀。
大腸經
可清鼻涕、齒痛、咽喉腫等,解皮膚、有通便之效。由手走頭,起始於商陽穴,結束於迎香穴。 合谷穴/屬強壯穴,按壓可消除頭痛、牙痛、生理期痛等, 曲池穴/清潔大腸,是排毒穴。 肩骨禺穴/手平舉肩窩處,易風寒。 迎香穴/治鼻塞過敏、流鼻水。
膀胱經
人體最大排毒通道,拔罐、刮痧皆順膀胱經。主小便不通、遺尿、目痛等,人體最長的一條經絡。由頭走足,起始於睛明穴,結束於至陰穴。 睛明穴/按壓有助改善眼睛酸澀、視力減退等,勿太用力。 腎俞穴/可解腰痠,拔罐最敏感處。 委中穴/「腰背委中求」排毒之出口,古人在此刺血。
任脈
身體正面(陰面)的經絡,從會陰穴到承漿穴位(位於下唇內側)。
關元穴(下腹)/與生殖、泌尿有關,男腎氣不足、虛弱、陽萎或早洩,女性子宮虛冷、生理期不順,按壓可 改善。 中脘穴/一般人腸胃消化不順、胃部脹痛或是消化胃悶不順,按壓有改善果。
督脈
身體背面(陽面)的經絡,從會陰穴通過頭部、抵達兌端穴(上唇內側)通常如以舌抵上顎,亦即有讓任、督二脈、陰陽兩氣搭線通暢功能。 百會穴(頭頂)/有助安神降血壓。 腰陽關穴/所謂「腰傷按腰陽關」,當腰受傷痠疼,按壓有助改善腰傷。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