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學說
五行的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剋、制化、勝復、相侮、相乘、母子相及。
運氣學說
運氣,是五運六氣的簡稱。
臟象學說
精氣血津液
經絡學說
|
體質
體質:人體的質量。
病因學說
病因指引起疾病的原因。病因的分類:
- 外感病因:包括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和癘氣。
- 內傷病因:包括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飲食失宜、勞逸失度。
- 繼發病因(病理性因素):包括痰飲、瘀血、結石。
- 其他病因:包括外傷、寄生蟲、胎傳、諸毒、醫過。
病機
病機是疾病發生、發展與傳變的機理,又稱「病理」。
- 基本病機包括:邪正盛衰、陰陽失調、氣血失常、津液失常
- 內生五氣:風氣內動、寒從中生、濕濁內生、津傷化燥、火熱內生
- 臟腑病機:五臟病機、六腑病機、奇恆之府病機
- 經絡病機:十二經脈病機、奇經八脈病機
- 病位傳變,包括:表裡出入、六經傳變、三焦傳變、衛氣營血傳變、臟腑傳變等
- 病性轉化,包括:寒熱轉化、虛實轉化等
- 疾病的轉歸,疾病的結局:痊癒、死亡、纏綿、後遺等。
中醫診斷方法
中醫辨證
辨證:辨別為何種病證。論治,即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
中醫辨證方法
- 八綱辨證:八綱(陰證、陽證、表證、里證、虛證、實證、寒證、熱證)
- 臟腑辨證:心氣虛證、心陽虛證、心血虛證、心陰虛證、心火亢盛證、痰火擾心證、心血瘀阻證、肝氣鬱結證、肝陽上亢證、肝風內動證、肝血虛證、肝陰虛證、肝膽濕熱證、膽經實熱證、脾氣虛證、脾陽虛證、脾氣下陷證、脾不統血證、寒濕困脾證、胃寒證、胃熱證、胃氣上逆證、肺氣虛證、肺陰虛證、風寒束肺證、風熱犯肺證、腎氣虛證、腎陽虛證、命門火衰證、腎精不足證、腎陰虛證、膀胱濕熱證、心脾兩虛證、心腎不交證、肝氣犯胃證、肝脾不和證、肝腎陰虛證、脾胃不和證、脾腎陽虛證
- 病因辨證:六淫證候(風證、寒證、暑證、濕證、燥證、火證)、疫癘、七情證候、食積等。
- 氣血辨證:氣虛證、氣陷證、氣滯證、氣逆證、血虛證、血瘀證、血熱證、血寒證
- 經絡辨證
- 六經辨證: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
- 衛氣營血辨證:衛分證、氣分證、營分證、血分證
- 三焦辨證:上焦病症、中焦病症、下焦病症
中醫治則治療
治則
治病求本、三因制宜(因人制宜、因時制宜、因地制宜)、扶正祛邪、調和陰陽
治法
中醫的常見治療手段和方法:中藥、針灸(針刺、艾灸)、拔罐、推拿、按摩、導引、氣功、布氣、食療。
內治法
- 八法:汗法(辛溫發汗、辛涼發汗)、吐法、瀉法(潤腸通便)、和法(和解少陽、和解腸胃、和解肝脾)、溫法(溫中祛寒、溫陽利水)、清法(清熱解毒、清熱涼血)、消法(消食化滯、軟堅散結)、補法(補氣、補血、補陰、補陽)
- 其它方法:疏肝理氣、和胃降逆、調和脾胃、止血、活血化瘀、活絡舒筋、祛風除濕、健脾化濕、利水通淋、祛痰(化痰止咳平喘)、養陰清肺、熄風、止痙、平肝潛陽、開竅醒神、安神定志、固澀法
外治法
轉載自中醫百科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