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輕人足跟痛,與過勞房事過密有關

雖然說足跟痛是中年和老年人士的通病,不過年輕患者其實也會出現腳板後部經常疼痛的狀況。據一份統計數據表明,在目前足跟痛病人當中,約有20%是年輕人。

年輕人的足跟痛除了外傷外,可能是因為過勞傷腎、平時過度勞累、疲於進行房事而造成的,老年人則通常是因為風濕、骨質疏鬆或外傷而出現足跟疼痛的問題。

不同年齡層的人出現足跟痛,其病因通常都不一樣,而古人歷來則是將足跟痛列為腎虛的典型表現。

中醫認為,腎虛有陰虛和陽虛之分,腎陰虛者的症狀就包括了腰膝酸軟、足心熱以及經常感到口乾欲喝水。腎陽虛者則會出現怕寒、腳冷、陽萎早洩等狀況。

很多人以為足跟痛只是小事,其實,足跟痛只是一個局部的表現與反應,但是,卻透示了一個人全身的健康信息,是內在疾病的外面表現罷了。

年輕人“足跟痛”,可能原因與過度勞累,或房事過多、太頻所致!

  二、女性足跟痛,與喜愛穿著高跟鞋有關

 女性足跟痛,成了現代社會為靚麗而發生的常見疾病。以身體過重、穿高跟鞋多年、特嗜穿高跟鞋的女性,最易受到的皮肉之苦。

  一般人易將足跟痛與骨刺混淆,以為足跟痛必然是 骨刺引起的,其實,這是一種謬誤。香港浸會大學曾經就針刺治療足跟痛進行長期臨床研究,浸大中醫藥學院副教授張世平就研究發布新聞會上表示,據國外統計數 字顯示,約有10%人曾受過足跟痛困擾,在香港臨床經驗所見,足跟痛相當普遍。

足跟痛,在沒有負重情況下,長期靜止後開始行走時會感到疼痛,如 早上起床後下地;或原來坐者,起立走路時疼痛,但走路一段時間後減輕;但也有患者走路時疼痛持續。一般人認為足跟痛與“生骨刺”有關,但是研究卻發現,只 有約10%足跟痛患者,在X光檢查時發現“生骨刺”;特別是不少患者在足跟痛好了之後,其檢查骨刺卻仍然存在。

中醫認為,腎主腰腳,足跟痛是與腎虛及過度勞損相關,由於虛損導致局部氣血壅滯,不通則痛。特別是有些女性,或產後,或勞累,或體質較差,或過胖,或長期喜穿高跟鞋等,都容易出現腳後跟疼痛。

三、足跟痛,與那些常見疾病相關

足跟痛,又稱跟痛症,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病症。曾經其症 狀是,輕者站立或行走時,足跟下面疼痛.疼痛可擴展至足底.尤其是早晨起床之後或開始休息時疼痛更明顯。活動一段時間後,疼痛反而減輕.重者足跟不敢觸 地。本症起病緩慢.病程較長.有時長達數月或數年。本病多數與長期站立或經常奔跑、跳躍等.或因扁平足、足弓塌陷所致。

本病多發於中老年人,60歲以上老年人很少發病,以女 性朋友們居多。引起腳跟疼痛的原因較多,大致有以下幾種:(1)跟腱周圍炎;(2)跟骨骨刺;(3)跟骨骨膜炎;(4)跟骨下脂肪墊損傷;(5)跟骨骨 折;(6)跟骨皮下滑囊炎(7)跗骨竇軟組織勞損;(8)跟骨結核、腫瘤等。

 

 四、得了足跟痛,要怎麼辦?

如果得了足跟痛,我們該怎麼辦呢?首先要休息好;再選擇厚底鞋,注意鞋底不能太軟,鞋墊要軟一些的鞋子,後跟部有一定弧度,以適應足跟的弧形;同時要在足跟部用上軟墊,如矽膠製成的跟痛墊,保護足跟減輕摩擦;注意結合一些功能鍛煉。

     (1)試試自我按摩治療 

可以溫水浴足後,先用圓鈍的按摩棒,或食指關節反复按 揉推頂足跟部壓痛點,力量由輕到重,以能夠忍受為度;推頂方向,為先向足趾方向推,再向反方向推;再用拇指指腹按揉足心部,並向足趾方向做推法6~8次; 同時按揉湧泉穴,並依次牽拉各足趾,注意盡量使腳趾向背伸,這樣可以牽拉蹠筋膜。或抬起足跟,足趾著地蹲一會兒,也可達到同樣效果。

     拿揉、提捏小腿肚及跟腱。用拇指和其他四指對合用力上下反复拿捏小腿肚和跟腱。用拇指和食指對捏並按揉踝尖後跟腱前的內外凹陷處。

    (2)中醫藥外治內服方

     紅花艾葉湯(外用)

組成:100克紅花、500克艾葉,平均分為20份,

用法:每天1份用紗布包裹加水煮開,每次以用水量為漫到腳踝處即可,用以泡腳二十多分鐘。

功效:能通經、活血、化淤作用。

     五川靈仙湯(外用)

組成:川芎20克,川烏20克,川牛膝30克,川斷30克,川椒20克,威靈仙30克,木瓜20克,透骨草30克,雞血藤30克,玄胡20克,乳香20克,沒藥20克,芒硝(另包)50克,食醋250毫升。

用法:將前12味藥物放鍋內,加冷水3000毫升左右,浸泡1—2小時,煎沸30—40分鐘,倒入盆內,加入芒硝、食醋攪勻。先用熱氣熏蒸患處,待水溫不燙時浸洗患足。水溫下降時可再加熱,每次熏洗時間不應少於1小時,早晚各1次。

功效:能通經、活血、化淤、止痛作用。

     茱萸五味散(外用)

     組成:吳茱萸、五味子各10克 

用法:藥研細末,置患足鞋墊後跟處鋪平,上蓋兩層軟布,穿著行走,日換藥1次 

功效:用藥5天見效,有效率達80%以上

     疏經除濕和血湯(內服)

組成:熟地25克,牛膝、木瓜、杜仲、枸杞、歸尾各9克,漢防己、炙甘草各6克,肉桂3克 

     用法:水煎,日1劑,服2次

內服配疏經除濕和血湯時,要同時要用外洗方:皂角60克,人發16克。

用法:藥用水煎,去渣取液,浸泡患處,日兩次,浸後用三棱針在患足後跟正中線,紅白肉際處扎2.6-3.3厘米深,捻轉留針30分鐘,日1次

功效:疏通經絡,祛寒以除濕,和血以止痛,內外兼治3-5天,有效率達90%。 

   (3)五個民間小偏方

   足跟痛消除法

雙手扣腦後站立,然後蹲下,立刻再起來,如此為1次。每天做200次,分2回進行,3個月可見效。

   藥浸法治足跟痛

取蘇木、白附子、麻黃、當歸、川芎各30克,水煎浸洗腳部,同時用手搓揉足跟,以利藥液浸入肌膚。每次15分鐘,每日2次。

   尿漬法治足跟痛

取較大的花崗石,煅燒後置於地,以童尿漬於上並立即將足跟部置於石上,任水汽蒸騰,切勿燙傷腳。無花崗石可用鐵塊代之。臨床常用芒硝飽和液與白酒調勻,取代童尿,亦效。

   夏枯草治足跟痛法

取夏枯草50克,用食醋1000毫升,浸泡2—4小時,然後煮沸15分鐘,先熏後冼患足30分鐘,每日1~3次,每劑可用2天。

   仙人掌治足跟痛

取仙人掌適量,刮去其兩面毛刺,然後剖成兩半,用剖開的一面敷於患足痛處,外用膠布固定,敷12小時後再換半片,冬天可將剖開一面烘熱再敷患處,一般宜晚上敷,治療期間宜穿布底鞋,適量活動,使氣血經脈暢通。  

     提示:

足少陰腎經一分支從踝骨後下足跟,說明足跟痛與腎虛的關係比較大。在治療時不能一味按風濕病來治,如果效果不明顯可加強補腎益精之品,如腎陽不足引起的足跟痛,冬春季可服金匱腎氣丸,夏秋季可服六味地黃丸,外用活血通絡藥物。 
足跟痛,在內外治的同時,也可採用針炙方法治療。如針刺後溪、承山、太谿、崑崙等穴位,可以取得較好效果。 

http://ls1919.blog.sohu.com/130364885.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師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