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中醫學概論

 




 

  (一)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基礎
  中醫學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科學,它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和豐富的臨床經驗。中醫學的理論體系受到古代的唯物論和辯証法思想──陰陽五行學說的深刻影響,以整體觀念為主導思想,以臟腑經絡的生理和病理為基礎,以辨証論治為診療特點的醫學理論體系。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急劇變化,政治、經濟、文化都有顯著發展,學術思想也日趨活躍。在這種形勢下,出現了我國現存的醫學文獻中最早的一部典籍──《黃帝內經》。《黃帝內經》總結了春秋戰國以前的醫療成就和治療經驗,確立了中醫學的獨特的理論體系,成為中醫藥學發展的基礎。

  (二)陰陽五行學說和致病因素

    陰陽五行
  陰陽五行,是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內臟相關學說)的合稱。中醫據此可以說明內部的對立統一和人體內部的聯系。

  陰陽既代表體內的「物質」與「機能」,亦代表機體「抑制」與「興奮」的兩種基本過程。陰陽失調(偏盛偏衰),實為疾病成因的主體。同時中醫學也用血氣來統括物質與機能,所言〝血〞的意義,包括血液與體液等物質,〝氣〞是指局部以至整體的機能。概括地說:一切亢進的(浮)、興奮的(實)、有熱性傾向的(熱)都歸「陽証」;潛伏的(裏)、衰弱的(虛)、有寒性傾向的(寒)都屬「陰証」。

  五行,即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腎)。先賢按五行的屬性,將自然界和人體組織在一定的情況下歸納起來,同時以「相生」和「相克」的關係說明臟腑之間的調整本能。臨床上運用五行學說,主要也是解釋人體內臟的相互聯系及生理、病理複雜變化,從其正常和不正常情況下所反映的現象,作為推斷病情和確定治法的依據之一。

    致病因素
   1.內因
  內因亦稱內傷,泛指內損臟氣的致病因素。包括:喜、怒、懮、思、悲、恐、惊(七情)。此外亦有飲食所傷、痰瘀停積及蟲患等。

   2.外因
  外因是外來的病因刺激,通過皮膚和黏膜等特殊感受器,而感染各種傳染性的疾病。包括:風、火、暑、濕、燥、寒(六淫)。

   3.不內外因
  疾病的發生,有意外損害,既不屬於內因和外因者,稱為不內外因。如房室傷、金刃傷、湯火傷、蟲獸傷和中毒等。
 

    病因和診斷名稱
1)風:主要是指空氣的流動從而刺激機體表面皮膚黏膜,致令調節機能發生障礙,影響了體內外環境的統一性,因而發生病變,如傷風咳嗽(外風),但對於神經系統的病變如頭目暈眩、腰足麻痹等,則屬「內風」。

2)火:是指炎烈、亢進、興奮的含義。凡是一種急性炎症的進行期,體溫上升嚴重,均可稱為〝火〞。

3)暑:是指由於夏令氣候炎熱刺激機體,因而誘發疾病。發病後呈現壯熱、口渴、疲勞多汗,或昏悶不醒、小便赤澀等。

4)濕:是指空氣中的濕度高,或體內新陳代謝機能與排泄機能障礙,蓄積或分泌著多餘的水液,因而發生病變。特徵為軀體有疲乏重痛感,大小便的排泄不調等証候。

5)燥:是指氣候乾燥或體液乾燥所致的病變。

6)寒:是由寒冷的氣候刺激機體,因而感發疾病。初期症狀為惡寒、發熱、頭項痛等,此謂感冒之「外寒」。又如機體受了病因的刺激後,機能受到明顯的抑制,興奮現象降低,因而呈現體溫不足(內寒)。
 

  (三)中醫學的基本特點

1.整體觀念:是指人體本身的整體性和人與大自然的整體性。

2.辨証施治:是中醫診斷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方法。

a)証: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

b)辨証:是分析和辨別疾病的証候。

c)施治:是根據辨証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
 

  (四)中醫如何診斷疾病

1.四診:是指望、聞、問、切四種診察疾病(收集資料)的基本方法。

a)望診:運用視覺,對人體全身和局部的一切可見徵象,以及排出物等,進行觀察。
b)聞診:包括聽聲音和嗅氣味兩個方面,是通過聽覺和嗅覺,了解由病體發出的各種異常聲音和氣味,以診察病情。
c)問診:通過詢問病人或陪診者,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治療經過,現在症狀和其他與疾病有關的情況,以診察疾病的方法。
d)切診:包括脈診和按診兩部分內容,脈診是按脈搏;按診是在病人身軀上一定的部位進行觸、摸、按壓,以了解疾病的內在變化或體表反應,從而獲得辨証資料的一種診斷方法。

2.辨証(舉例)

a)八綱辨証:是各種辨証的總綱,為分析疾病共性的辨証方法。

a1)表裏:是辨別疾病病位內外和病勢深淺的兩個綱領。
a2)寒熱:是辨別疾病性質的兩個綱領。
a3)虛實:是辨別邪正盛衰的兩個綱領。虛指正氣不足;實指邪氣盛。
a4)陰陽:是八綱辨証的總綱。在診斷上,可將一切疾病分為陰陽兩個
         方面。

b)臟腑辨証:是根據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現,對疾病証候進行分析歸納,藉以推究病機,判斷病變的部位、性質,正邪盛衰情況的一種診斷方法。

c)經絡辨証:是運用經絡學原理,以推求疾病發生的原因、性質及其部位所屬証候的診斷方法。

d)氣血津液辨証:是根據氣、血、津液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分析辨認其所反映的不同証候,用以指導臨床,診察病証。

  (五)中醫如何治療疾病

八法:確定病証後,治療方向有汗、吐、下、和、溫、清、消、補。
方劑:根據治法、功用,可分為解表劑、清熱劑、補益劑、祛濕劑等
       21類。
藥物:按其功用的共性,結合治法,可分為解表藥、清熱藥、理氣藥、
      補血藥等20類。 轉載自中醫研習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師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