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血療法常識
 放血療法在民間應用較多。在一定的部位上放血,每能緩解病情。
  在原始社會,人類以打獵殺獸供食,在奔跑中,往往會跌倒摔傷皮膚而出血,有時每次因某部位的外傷出血而減輕或治愈某些小病,這就是放血療法的由來。
  放血療法分靜脈血管放血和穴位放血兩種。前者可減少血液容量,通過去瘀生新,降低血液濃度,促進血液循環作用。後者放血的部位,常視病情而定,如腰痛在“委中”(足窩橫紋正中)放血,急性咽喉炎,在“金津、玉液”(舌下紫色青筋)放血;中暑在十指尖端放血等等,目的是疏通經絡,清熱解毒,止痛消腫。
  古代醫學早在春秋戰國期的《內經》一書上就有放血治病的記載,十一世紀的此法傳到歐洲,在莎士比亞的戲劇中也曾提到放血療法治療疾病的實例。
  放血療法既是一種治療手段,又可從血液的顏色、濃度來推斷病情,一般以放血易流出,血色鮮紅者病輕;血色暗紅,稠粘不易出者為病重;血色淡者為氣血不足。
  放血療法固然有疏通氣血,推新致新的作用,但凡體質虛弱,或久病體弱、貧血、出血之後的病人,一般不宜放血。
  放血時,要嚴密注意病人的神情面色,放血後,要囑咐病人平躺休息,不要立即行動。

 [編輯] 捐血與健康
1.血量:正常人的血液質量占體重的8%左右,一個正常成年人(50-60公斤),全身總血量相當於體重的8%左右,約有4000-4800毫升(ml)的血液。人體失血0.5升(L)會引起輕微的頭暈;失血1升會引起心率加快和呼吸急促;失血1.5升會失去平衡,站立不穩;失血超過2.24升時有生命危險[來源請求]。世界各國所規定的一次捐血量各有差異,但均不超過500毫升,極少引起不良反應。
2血液循環:人體全部血液中約有80%的血液參與血液循環過程,剩餘20%的血液存儲在肝臟、脾臟等器官內。當人體血液流失時,這些器官內的血液會進入血管,使血液循環中的血容量快速恢復正常,保持血壓不變。所以,捐血不會影響血液循環和血壓。
3新陳代謝:人體血液的紅細胞的壽命大約為110~120天,平均每4個月要更新一次。捐血能夠刺激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活動,促進新陳代謝,增加新生血紅細胞的含量,有益於身體健康
◎「放血」可以減肥嗎?它和「捐血」有何差別呢?
「放血」並不能減肥,減肥基本上應從飲食控制與適當運動著手。放血是一種醫療行為,一般用於治療多血症(紅血球過多會造成血中黏稠性過高、血管內血流速度降低、心臟負荷增加,甚至可能引起血管栓塞),須在醫師監督下進行。
放血方式與捐血過程大致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健康捐血人捐出的血液是用來治療病患;而放血大部分是用來治療多血症病人,其放出的血液並不適於救人。
有醫生說可捐血促進血液循環減少一些濃度
血液不易阻塞血管

參考資料 健康通訊雜誌社;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師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