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基本結構(三峽建興堂人體保健交流網)
ap_F23_20091115124438902.jpg  


人體是由無數細胞和細胞之間的物質(細胞間質)所組成。同種細胞和細胞間質結合起來構成組織;幾種不同的組織結合起來構成器官;若干器官又結合起來構成系統,以完成某一生理功能。



細胞



細胞是人體形態結構的生理單位,也是進行生命活動的功能單位。它由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所組成。細胞很小,要在顯微鏡下放大才能看清楚。它們的形狀多樣,一般與其所執行的功能以及所處的環境相適應。例如游離在血漿中的紅細胞,多呈圓形;相互緊密連接的
上皮細胞多為扁平形、立方形或柱形;具有收縮功能的肌細胞,多為圓柱形或長棱形;具有感受刺激、傳導興奮功能的神經細胞,多具細長而有分支的突起。



組織



根據組織的形態和功能的不同,可分為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肉組織和神經組織四大類。



*上皮組織



上皮組織由許多密集的上皮細胞和少量的細胞間質相互連接而成。上皮組織覆蓋於身體表面及體內各種管道(消化道、呼吸道和血管)和囊腔(胸膜腔、腹膜腔等)的內面,有保護、吸收、分泌等功能。



*結締組織



結締組織由細胞和大量細胞間質構成。細胞間質包括基質和纖維兩部份。結締組織分佈很廣,形態多樣。一般指的結締組織是包括疏鬆結締組織、緻密結締組織、網狀結締組織和脂肪組織。



*肌肉組織



主要由肌細胞組成。肌細胞多呈長形,故又稱肌纖維。細胞質內含有縱形排列的細絲狀肌原纖維,有收縮和舒張的作用。四肢運動、胃腸蠕動、心臟搏動都與肌肉收縮有關。肌肉分為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三種。



*神經組織



由神經細胞(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所組成,存在於腦、脊髓和周圍神經細統。



器官和系統



*器官



人體的體腔內有許多器官,如胸腔內有肺、心臟、氣管和食道;腹腔內有肝、脾、胃、腸、腎;盆腔內有直腸、膀胱和生殖器官等。各器官具有一定的形態和功能。每一種器官是由幾種不同類型的組織所組成。



*系統



人體內許多器官相聯合而組成若干系統,如消化、呼吸、泌尿、循環、神經、內分泌、生殖系統等。每個系統中的器官共同完成某一生理功能。例如消化系統,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大腸和唾液線、肝、胰,它們共同完成對食物的消化與吸收。人體各系統的活動都是在神經系統的調節與控制下進行的,從而使人體成為統一的整體。



人體的化學組成



人體內的化學物質很多,如果把性質相近的歸為一類,則主要的只有幾種,那就是蛋白質、糖類、脂類、核酸、水及無機鹽。它們在體內的含量見表。



人體內的主要化學物質的含量(以體重60公斤計算)





化學物質

公斤

百分比(%)



蛋白質

11.0

18.3



脂肪

9.0

15.0





0.3

0.5





36.0

60



無機鹽

3.0

5.0



其他

0.7

1.2





這些化學物質構成人體的各種細胞和細胞間質,並供給細胞活動的能量。



糖類



糖又稱碳水化合物,是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主要燃料。糖在人體內進行生物氧化,產生二氧化碳和水,並放出能量供組織細胞利用。人體內的糖主要是葡萄糖和糖原。



脂類



脂類包括脂肪、磷脂、膽固醇等,它們都難溶於水。



*脂肪



也是人體的燃料。和糖比較,糖供給的能量占人體所需能量的絕大部分,而脂肪只供給一小部分。



*磷脂和脂肪的結構很類似,容易和其他物質相結合。例如磷脂和蛋白質結合能形成脂蛋白,是構成細胞膜的成分之一。



*膽固醇



皮膚內的膽固醇,在太陽光的照射下,可以生成維生素D。膽固醇又是性腺激素和腎上腺皮質激素合成的原料。



蛋白質



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基礎,也是生物體的主要組成物質之一。人體的每個細胞和各種組織,都有蛋白質的存在;生長、增殖、消化、分泌等一切生命活動都有蛋白質參與。組成人體蛋白質的氨基酸有二十多種,一個蛋白質分子,一般由幾百個甚至上千個氨基酸分子組成。



核酸



它是細胞的重要組成成分之一,具有極為重要的生理功能。核甘酸是核酸的基本組成單位,猶如氨基酸是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一樣,都與核酸有關,所以核酸是現代醫學研究的重點之一。







在人體的組成成分中,水的含量最高。成人體內水分占體重的60%,年齡愈小所含水分的百分比愈高。通常把體內的水分分成三部份:一是細胞內的水分,稱為細胞內液,約佔體重的45%;二是組織間液,主要存在於細胞之間的間隙裡,約佔體重的11%;三是血漿中的水分,約佔體重的4%。



無機鹽



體內的無機鹽離子主要有鈉、鉀、氯、鈣、磷等。體內含鈉約80克。其中80%分佈於細胞外液,細胞內液含鈉甚少。體內含鉀約150克,其中98%分佈於細胞內液,細胞外液含鉀甚少。氯在細胞內外均有分佈。因此,細胞外液中的主要無機鹽是氯化鈉。



運動系統



運動系統主要由骨、關節和肌肉三部分組成,它們起著保護、支持和運動的作用。



骨和關節



骨主要由骨質構成,外面包以骨膜,內部藏有骨髓。骨髓充填於骨髓腔和骨鬆質內,紅骨髓是造血器官。骨膜是骨表面的一層結締組織,對骨的營養和新生起著重要作用。



兩骨或更多塊骨連接在一起,連接部分具有一定的活動功能,叫做關節。關節有一堅厚的包囊,叫做關節囊,關節囊是密封的,其內的腔隙叫關節腔。腔內有滑液,起潤滑作用,能減少關節運動時的摩擦。



骨骼



成人的骨骼共有206塊。根據骨骼的部位不同,分為頭顱骨、軀幹骨、上肢骨和下肢骨四部分。



*頭顱骨:由29塊不同的骨組成,起著保護腦、眼和內耳的作用。嬰兒顱骨縫未閉時,在顱頂上有較大的空隙,叫前囟,前囟在出生後12個月左右可閉合。



*軀幹骨:包括脊柱、肋骨和胸骨,供51塊。脊柱位於背部正中,由頸椎(7個)、胸椎(12個)、腰椎(5個)、?骨(1個)和尾骨(1個)組成。從側面看,整個脊柱有4個屈曲:頸椎胸向前凸,胸椎向後凸,腰椎向前凸,?尾椎向後凸。整個脊柱中間有一管道叫椎管,內為脊隨。上面通過枕骨大孔與顱腔相連。兩椎骨體之間有椎間盤,臨床上如在下腰部受傷,椎間盤常向後外側突出,壓迫腰神經根,產生腰
椎間盤突出症



肋骨共有12對,呈細長弓形。前端肋軟骨與胸骨連接,後端與胸椎連接。第11、12對肋骨為浮肋,前端不與胸骨連接。



胸骨位於胸部中央,其上部有一向前隆凸的角,叫胸骨角,可以清楚地摸到,其側方接第2肋軟骨。胸骨下端稱為劍突。



*上肢骨:共有64塊。肩胛骨位於胸廓的後外側,呈三角形,外側角與肱骨構成肩關節。鎖骨易摸到,其外側端與肩胛骨相接,內側端與胸骨相接。肱骨在上臂,上端與肩胛骨相連,構成肩關節,下端與橈骨、尺骨構成肘關節。橈尺骨都在前臂,當掌心向前位時,橈骨在前臂的外側,尺骨在內側;橈骨下端與腕骨組成腕關節。手部骨包括腕骨(8塊)、掌骨(5塊)、指骨(14塊),供27塊。



*下肢骨:供62塊。髖骨由髂骨、恥骨和坐骨組成,與?骨共同圍成骨盆;前方兩恥骨結合處叫恥骨聯合,後方與?骨共同組成?髂關節。股骨在大腿部,上端股骨頭與髖骨外側凹陷(髖臼)部分組成髖關節;股骨頸部長,而且與股骨體部成一定角度,容易發生骨折;頸與體之間有一隆凸,叫大轉子或大粗隆;股骨下端與脛骨、髕骨相接組成膝關節。脛骨在小腿內側,較粗;腓骨在外側,較細;脛腓兩骨下端共同與跗骨形成踝關節。足骨包括跗骨(7塊)、跖骨(5塊)、趾骨(14塊)共26塊。



肌肉



肌肉(骨胳肌)是骨胳運動功能的動力裝置。每塊肌肉都由肌腹和肌腱組成。肌腹有收縮能力;

肌腱附著於骨,無收縮能力。



*軀幹肌:在背部脊柱兩旁有兩條長大的?棘肌,收縮時使脊柱伸直。胸前兩側部有胸大肌,相鄰兩肋骨之間有肋間肌。腹前壁正中線兩側有一對腹直肌,收縮時使脊柱和軀幹前屈。腹前壁外側有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腹橫肌。胸腹腔之間有膈肌,形如傘狀,收縮時膈頂下降使胸廓容量增大,是主要的呼吸肌。



*四肢肌:上肢三角肌覆蓋於肩關節的外上方。臂部肱骨前方有肱二頭肌,收縮時使前臂屈曲。肱骨後方有肱三頭肌,收縮時使前臂伸直。前臂的肌肉可分為前後兩大群。前群收縮時使腕或手指屈曲。後群收縮時則伸腕或使手指伸直。有的前臂肌收縮時還可使前臂旋轉。手肌集中在手的掌部,能做細緻靈活的動作。



臀部有一塊很發達的臀大肌,對維持身體直立起重要作用。臀大肌的外上方常作為肌肉注射部位。大腿的前方有股四頭肌,功能是伸小腿,屈大腿。小腿後面有腓腸肌,隆起部分即“小腿肚”,腓腸肌以粗大的跟腱止於腳跟骨,對行走起很大作用。足部的肌肉位於足底,使足底成弓曲,有彈性作用。



皮膚



皮膚的結構



皮膚柔韌而富有彈性,在一定的範圍內可以推動和伸張。皮膚面積也隨人體大小而有不同,成人約1.5~2.0m2,厚度差異在0.5~4.0mm之間,眼瞼等處的皮膚最薄,手掌、足底部皮膚最厚。皮膚的顏色主要根據所含黑色素多少和血流快慢來決定。晒太陽後黑色素增多會暫時變黑,血管擴張充血時皮膚發紅。皮膚表面有無數高起的皮脊和陷下的溝紋,手掌、足底的皮脊和溝紋比較粗大、清晰。在手指的掌面,皮脊還組成各式各樣的花紋,叫指紋。個人的指紋是不一樣的,而且永遠不會改變。汗腺、皮脂腺、毛髮和指(趾)甲是皮膚的附屬器。絕大多數的皮脂腺附著在毛囊上,汗腺在皮內,肉眼看不見。



皮膚是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三部分組成。表皮在外面,是上皮組織,由十多層細胞組成。由於新陳代謝,新生的細胞不斷從深部向表淺生長,衰老的細胞則不斷從表面脫落。表皮最底下的一層由基底細胞和黑色素細胞組成。



真皮在表皮下面,主要是結諦組織。真皮內的細胞很少,主要是由纖維組成。皮下組織在真皮下面,主要是脂肪組織。真皮和皮下組織裡面有神經、感受器、淋巴管、汗腺和毛囊。



皮膚的功能



皮膚包裹全身,有多種生理功能。皮膚是保護身體的第一道防線。表皮的角質層能耐受摩擦。手掌、足底的角質層最厚,能抵抗較重的撞擊。角質層和黑色素能阻擋紫外線的傷害。角質層和皮脂對一般化學品有抵抗作用,但不能抵抗高濃度酸、鹼等的腐蝕作用。完整的皮膚,微生物不易侵入,又因它表面呈酸性,能制止細菌和霉菌的生長。



皮膚有散熱和保溫功能。皮膚散熱是通過輻射、傳導、對流和蒸發四種方式來完成的。體內產熱增多,體溫上升時,皮內血管擴張使皮膚溫度升高,同時汗水分泌增加,使輻射、傳導、對流和蒸發散熱加快。如體溫下降時,則皮膚血管收縮,汗腺停止分泌,散熱減少,以保持體溫。



皮膚的皮脂腺排泄皮脂和少量廢物。如果皮脂分泌過多,阻塞毛囊孔時,可以發生粉刺。汗腺分泌中主要是水分,但也有少量代謝產物。腎臟功能失常時,汗腺也能代替一部分腎臟排泄的功能。



正常皮膚可以從表面吸收某些物質,對苯、醚、酒精等揮發性液體的吸收最快,但不吸收水和水溶性物質。當皮膚破損時,水和水溶性物質才會侵入。因此在應用外用藥治療皮膚病時,特別皮膚有破損,應當注意藥物的濃度和搽藥的面積,以防止吸收過多而中毒,還應注意某些有毒物質如某些農藥等,可經皮膚吸收而引起中毒。

皮膚內有感受器和感覺神經,具有觸覺、壓覺、溫度感覺。此外,皮膚含水約62~71%,但患病時,皮膚可以瀦留大量水分,發生水腫。



神經系統



人體內各器官系統的活動,是在神經和體液(主要是激素)的調節下進行的,從而使人體各部分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神經系統可分成中樞神經系統(大腦、小腦、腦幹、脊椎)和周圍神經系統(腦神經、脊神經、植物神經)兩部分。



脊隨



外表呈圓形;有兩處膨大(頸膨大、腰膨大),是上下肢神經發出的地方,在脊髓橫切面上,中央灰色蝶形結構叫做灰質,是神經細胞體集中的地方。位於前面的灰質叫前角,發出運動神經,小兒痲痹症就是在此處發生病變。後面的灰質叫後角,是接受感覺神經傳入的部位。灰質周圍的白色組織叫做白質,是神經纖維集中處。



脊神經



由脊髓兩旁的前、後兩個神經根所合成。前根由前角運動神經元發出,支配四肢和軀幹的肌肉運動。後根的功能是傳導各種感覺,後根的脊神經節是感覺神經元所在部位。脊神經共有31對。即頸神經8對,胸神經12對,腰神經5對,觝神經5對,尾神經1對。脊神經發出後,除胸神經單獨形成肋間神經支配胸腰部皮膚肌肉外,其他的脊神經相互結合起來形成神經叢。腰、?神經則形成腰神經叢和觝神經叢。各神經叢又分出許多周圍神經,分別支配頸、上肢、上胸、下肢和會陰部的皮膚肌肉等。



反射



在神經系統參與下,人體感受刺激作出反應的活動叫做反射。反射是神經系統活動的基本方式。例如膝反射,當叩擊膝關節前方的股四頭肌肌腱時,該肌肉內的牽張感受器發生興奮,神經衝動沿傳入神經傳到脊髓,反射中樞發生活動並發出傳出衝動,沿傳出神經傳到股四頭肌引起收縮,使小腿向前跳動。反射活動通過的徑路稱為反射弧,它包括感受器、傳入神經、反射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五部分。脊髓能完成的反射還有許多,如排尿、排便反射等。



腦幹



由延腦、橋腦、中腦和間腦組成。延腦下接脊髓,間腦上接大腦,腦幹背部與小腦連接。腦幹中有上下通達的神經纖維和許多神經核(神經元集中處),部分神經核發出腦神經。在延腦和腦橋中有許多重要的神經中樞,調節呼吸、心血管、消化等生理功能,這些中樞如受損傷則可危及生命。間腦包括丘腦和下丘腦。丘腦是感覺活動中樞,許多感覺傳入衝動都先抵達丘腦再轉送到大腦皮層。下丘腦是調節內臟活動的中樞,例如攝食、飲水、體溫、內分泌等活動都受下丘腦的調節。



腦神經



共有12對。第1對(嗅神經)、第2對(視神經)和第8對(聽神經),分別與嗅覺、視覺和聽覺功能有關。第3對(動眼神經)、第4對(滑車神經)和第6對(外展神經);管理眼球運動。第5對(三叉神經)接受面部感覺和支配咀嚼肌運動。第7對(面神經)支配面部表情肌的運動和味覺,如發生病變損傷就產生面癱。第9對(舌咽神經)與咽部感覺運動及味覺有關。第10對(迷走神經)與吞咽、發音、呼吸、心臟、消化等活動有密切關係。第11對(副神經)與頭頸轉動和聳肩動作有關。第12對(舌下神經)支配舌肌的運動。



小腦



形如栗子,位於腦幹背側,大腦後下方,有三對小腦腳與腦幹連接。小腦與軀體運動的反射調節有密切關係。小腦病變時,可產生姿勢平衡障礙,肢體肌張力增強或減退,運動過程中動作不協調。動作不協調表現為把握不住動作的方向,行走搖晃,醉漢樣步態,稱為小腦性共濟失調。



大腦



由兩個大腦半球組成。大腦表面有許多凹凸不平的溝和回,所以總面積很大,功能複雜,是中樞神經的最高級部分。大腦半球表面為灰質,即大腦皮質;皮質之下為白質,由神經纖維組成,聯繫各區皮質,並把皮層與皮層下各中樞聯繫起來。內囊就是皮層與皮層下各中樞聯繫的“交通要道”,屬於白質結構,內囊受損則出現偏身感覺障礙和偏癱;腦溢血(中風)時,常導致內囊損傷。大腦半球表面可分為額葉、頂葉、枕葉和顳葉等。額葉的前中央回管理對側軀體肌肉的隨意運動,頂葉的後中央回管理對側軀體的體表感覺,顳葉的上部與聽覺功能有關,枕葉的後部與視力功能有關。人類兩側大腦半球的功能有一定的分工,絕大多數的人左側半球管理語言功能,右側半球管理非語詞性認識功能(如空間的辨認、音樂欣賞分辨等)。在大腦半球深部還有一灰質塊,稱為基底神經節;它由尾核和豆狀核組成,發生病變時可出現不自主的動作(如上肢抖動、上肢舞蹈樣動作等)。



植物性神經系統



支配內臟器官的平滑肌、心肌和腺體的神經稱為植物性神經。它包括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兩部分。交感神經來自脊髓的胸腰段,經前根進入交感神經節,再由神經節發出神經到內臟器官。副交感神經來自腦幹和脊髓觝段,經第三、七、九、十對腦神經和前根進入副交感神經節,再分佈到眼內肌、唾液腺、胸腹腔和盆腔臟器。多數臟器既有交感神經支配,又有副交感神經支配,兩者的作用往往相反。



腦膜和腦脊液



腦和脊髓表面有腦(脊)膜包裹。腦膜外層(硬腦膜)緊貼顱骨,對腦起固定和保護作用;內層(軟腦膜)緊貼腦表面;中層為蛛網膜,它和內層之間的腔隙充滿腦脊液。腦膜炎就是指中層和內層腦膜發炎。腦和脊髓實質中間的腔隙是腦室和脊髓中央管,也充滿腦脊液。



感覺器官



各種刺激引起反射活動,需要作用於感受器。體內感受器很多,有的分佈於身體內部,感受體內的各種刺激;有的分佈於身體表面,感受外環境的各種刺激。有的感受器結構複雜,稱為感受器官,如眼、耳等。







眼球的球壁分為三層。外層為鞏膜和角膜,鞏膜不透明呈乳白色,起保護作用;角膜在眼球前方,完全透明,有豐富的神經末梢,感覺敏銳,臨床常檢查角膜反射。中層為血管膜,它的最前面是虹膜,虹膜中央的圓孔稱為瞳孔。虹膜內平滑肌的舒縮能改變瞳孔的大小,當外界光線較強時,則反射性引起瞳孔縮小,成為瞳孔對光反射。血管膜中間部分是睫狀體,它的主要作用是產生房水和調節晶狀體凸度使遠近物體在視網膜上成像清晰。血管膜後部為脈絡膜,它主要供應眼內組織的營養,同時其所含色素起著遮光作用,使光線只能從角膜進入眼內。內層為視網膜,它是神經組織,能感受光線刺激並發出視覺衝動傳入大腦。



在眼球內有一個透明而有彈性的晶體,象一個凸透鏡,能將光線聚焦在視網膜上,形成物像,稱晶狀體。晶狀體與角膜之間的間隙充滿著房水,虹膜將這一間隙分成前房和後房,房水由睫狀體產生,進入後房,經瞳孔流入前房,再由前房的周邊部吸收入血液循環。如果房水回流吸收受到阻礙,則眼內的壓力將升高而產生青光眼。晶狀體後方充滿透明的玻璃體。



物體的光線透過角膜進入眼球,穿過房水、晶狀體、玻璃體,在視網膜上形成倒像。物體遠近發生變化時,通過反射調節睫狀體的收縮狀態,使晶狀體凸度發生改變,而使視網膜上成像始終保持清晰。老年人晶狀體變硬,凸度改變發生障礙,視近物發生困難,出現老視(老花眼)。光線抵達視網膜後,能刺激感光細胞(視錐細胞和視桿細胞),轉而產生視覺神經衝動。視錐細胞主要集中在視網膜中央部分,能感受強光,具有色覺功能。視桿細胞分佈在視網膜周邊部分,能感受弱光,無色覺功能。因此,在光線明亮的環境下,視錐細胞發揮生理作用;在光線暗淡的環境下,視桿細胞發揮生理作用。視桿細胞的功能與維生素A有密切關係,缺少維生素A時,視桿細胞功能明顯減退,就發生夜盲症。







分為外耳、中耳和內耳三部分。外耳又分耳廓及外耳道兩部分,是外界聲波傳入中耳的通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三塊聽小骨,它們的功能是將外耳聲波的空氣震動,轉變成聽小骨的機械震動,然後把震動傳向內耳。也就是說,外耳道、骨膜和中耳承擔聲音傳導的職責,如果上述的任何部位有病變,即可造成傳導性耳聾。例如有些中耳炎病人,由於鼓膜穿孔或聽小骨功能障礙,傳音能力減退,因而聽力減退。內耳由前庭器官、半規管和耳?組成。前庭器官可感受頭部的位置,半規管可感受旋轉刺激,耳媧可感受聲波刺激。耳媧接受聲波刺激後,使聽神經產生神經衝動,傳道大腦皮層顳葉產生聽覺。人耳能聽到聲波頻率在每秒16~20,000周之間。如果聽神經或大腦皮層顳葉感受聲音有關的神經細胞功能減退或喪失,將造成耳聾,稱謂神經性耳聾。前庭器官和半規管接受頭部位置和人體進行各種方向的旋轉運動的刺激後,使前庭神經產生傳入衝動,傳導中樞神經系統的有關部位,調節骨骼肌活動,以保持或改正身體的姿勢。如果刺激強度較大或作用時間較長,常常會引起噁心、嘔吐、眩暈和皮膚蒼白等現象。在前庭器官興奮性很高的人,前庭器官即使受到不算強烈的刺激,也可以出現上述噁心等反應,如暈船、暈車等病態情況。通過鍛鍊,適應能力是可以提高的。當內耳的內淋巴液增多,壓力增高時,可以驟然發生旋轉性眩暈並伴有耳鳴、耳聾的症狀,稱美尼爾病(內耳性眩暈症)。



內分泌系統



內分泌系統由腦垂體、甲狀腺、甲狀旁線、腎上腺、胰島、性線(睪丸、卵巢)和胸腺等內分泌腺組成。內分泌腺分泌激素,激素直接進入血液循環分佈至全身有關臟器組織,調節物質代謝和臟器功能,稱體液調節。內分泌腺的活動,絕大多數直接或間接地受神經系統的調節控制,因此,是神經調節的一個輔助環節。



腦垂體



位於顱底的蝶鞍內,通過垂體柄與下丘腦相連,它分泌多種激素。



*生長激素:是一種調節生長發育的激素。如在兒童期缺乏這種激素,身體不能長高,也不能發育,但智力正常,稱為侏儒症;生長激素分泌過多,身體可長得很高大,稱為巨人症,如在成年期生長激素分泌過多,則病人肢端粗大,稱為肢端肥大症。



*生乳素:能使發育完全而且具備泌乳條件的乳腺分泌乳汁。平時生乳素分泌很少,懷孕和哺乳期分泌增多。



*促甲狀腺素:能促進甲狀腺吸收碘化物和分泌甲狀腺激素。促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時,使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腺增生肥大;分泌過少時,甲狀腺萎縮,功能減退。



*促腎上腺皮質激素:能刺激腎上腺皮質分泌多種激素。



*促性腺激素:具有促進和維持性腺功能的作用。促性腺激素在女性能刺激卵巢內濾泡成熟、排卵、形成黃體,並使濾泡、黃體分泌性激素;在男性能刺激睪丸生成精子和分泌男性激素。



*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腦某些神經細胞產生,並運輸儲藏在垂體的一種激素。它作用於腎臟,促進水的重吸收,調節水的代謝。缺乏這種激素時,發生多尿,稱為尿崩症。在大劑量時,它能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所以又稱血管加壓素。



*催產素:與抗利尿激素相似,也由下丘腦某些神經細胞產生。它能刺激子宮收縮,並促進乳汁排出。



甲狀腺



位於頸前中下部,分為左右兩葉,儲藏著豐富的碘質。碘是合成甲狀腺激素的重要原料。甲狀腺激素由腺泡細胞分泌,它的生理作用是促進細胞的氧化代謝,當甲狀腺功能亢進時,體內氧化代謝加速,氧耗量增加,基礎代謝明顯高於正常。當嬰幼兒甲狀腺功能減退時,體內氧化代謝減慢,生長遲緩,智力減退,稱為呆小症(克汀病)。



甲狀腺內有一種腺泡旁細胞,產生另一種激素,稱為降鈣素。降鈣素可以使血鈣下降,其作用恰與甲狀旁腺激素相反。



甲狀旁腺



是綠豆大小的四顆腺體,緊貼於甲狀腺後兩側上下,分泌甲狀旁腺激素。這種激素的生理作用是調節體內鈣與磷的代謝。當分泌過低時,血鈣降低,血磷升高;分泌過多時,血鈣升高,血磷降低。



腎上腺



位於兩側腎臟上端,外形呈三角形。腺體分皮質和髓質兩部分,周圍部分是皮質,內部是髓質。皮質分泌的激素很多,主要可分為兩類。一類以氫化可的松為代表,其作用主要是調節糖、蛋白質、脂肪代謝,促使蛋白質和脂肪分解轉化為糖,並抑制糖的氧化利用,使糖在體內積聚。這類激素已作為藥物在臨床上廣泛應用,因為它可抑制發炎和過敏反應,另一類激素以醛固酮為代表,其作用是調節體內電解質和水的平衡,可促進腎臟等保留鈉並排出鉀。髓質分泌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但以腎上腺素為主。腎上腺素能使心跳增強,心率加快,支氣管擴張,瞳孔放大等;去甲腎上腺素能使血管收縮,血壓上升等。



胰島



胰島腺泡分泌胰液起消化食物的作用,而腺泡間的胰島細胞則分泌激素。胰島細胞有幾種。β細胞分泌胰島素。其主要作用是使葡萄糖加速利用或轉變為糖原或脂肪,結果使血糖下降。當胰島素分泌不足時,則血糖升高,尿中有糖排出,出現糖尿病。α細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它能促進肝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



性腺



指男性的睪丸和女性的卵巢。睪丸分泌睪丸酮激素,卵巢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



胸腺



位於胸骨柄後方,在兒童期胸腺功能很活躍,在青春期達最大體積,以後逐漸萎縮。胸腺與體內的免疫功能有密切關係。它產生胸腺素,具有刺激機體產生淋巴細胞的作用,來自骨髓的淋巴細胞經過胸腺素作用後,即成熟為具有免疫作用的淋巴細胞。



血液系統



血液是在心血管內流動的液體,呈紅色。血液的總量約佔體重的8%。



血液的成分



血液由血細胞和血漿組成。



*血細胞:約佔全血的45%,它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



紅細胞的形態像雙面凹陷的圓盤,沒有細胞核。細胞內含血紅蛋白,具有運輸氧氣和二氧化碳的能力。血紅蛋白呈紅色,因而使紅細胞以及血液都呈紅色。含氧多的動脈血呈鮮紅色;含氧較少的靜脈血呈暗紅色。正常成人男性紅細胞約為4.0~5.5X1012/升,血紅蛋白120~160克/升;女性約為3.5~5.5X1012/升,血紅蛋白110~150克/升。



白細胞是無色圓球形有核的細胞,比紅細胞略大一些。正常人的白細胞約為4~10X109升。白細胞可分為五種:(1)中性粒細胞,占白細胞總數的50~70%。(2)嗜酸粒細胞,占0.5~3%。(3)嗜鹼粒細胞,占0~0.75%。(4)淋巴細胞,占20~30%。(5)單核細胞,占3~8%。



血小板是很小的無核小體。正常成人約為100~300X109/升。



*血漿:約佔全血的55%。其中水占91?92%,蛋白質及其他物質占7?9%,包括白蛋白、球蛋白、纖維蛋白原、糖、脂肪、膽固醇、含氮代謝產物(如非蛋白氮,尿酸、肌酐)、各種無機鹽離子(如鉀、鈉、鈣等)、激素、黴、以及抗體、抗毒素、溶菌素等。血液凝固後析出的透明淺黃色液體,稱為血清。



血液的功能



血液在體內不斷循環,它具有以下功能:(1)運輸。血液能將氧氣、營養物質、激素等,運送至全身各組織細胞,又能將組織細胞代謝產物,運送到肺、腎等處排出體外。(2)保持身體的酸鹼平衡。在血漿和紅細胞中,有很多能抗酸和抗鹼的化學物質,當酸性或鹼性物質進入血液時,它們能進行中和,因此可使體內的酸鹼度保持相對穩定。(3)調節身體的體溫。臟器活動時會產生大量熱,血液能吸收這些熱量,並能將深部器官產生的熱運送到體表散發,這樣,身體的體溫就不會因器臟活動產生熱而有大的變動。(4)防禦和保護身體。血漿中含有抗體、抗毒素、溶菌素等,能夠對抗和消滅外來的細菌和毒素。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能吞噬細菌和異物,因此細菌感染發炎時,白細胞計數和中性粒細胞比數會明顯增高。嗜酸粒細胞與身體過敏反應有關。患過敏性疾病(如支氣管哮喘)和寄生蟲病(如血吸蟲感染)時,嗜酸粒細胞的比數增高。淋巴細胞能產生抗體,可保護身體預防疾病。血小板在止血、凝血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當血管壁破裂時,血小板立即聚集在破口處,堵塞破口,並與各種凝血因子形成凝血塊,起止血作用。此外,血小板對毛細血管壁有營養和支持作用。當血小板數量減少時,毛細血管很易破裂,皮膚、粘膜就會出現出血點。



血細胞的生成和破壞



胎兒期5個月以前,血細胞主要在肝、脾內製造,5個月以後,造血部位逐漸移到骨髓。出生後,造血的主要器官是骨髓。



各種血細胞的壽命和破壞情況各不相同:紅細胞平均壽命約120天,主要在脾臟內破壞。白細胞的壽命比紅細胞短,它主要在肝、肺等處破壞。血小板的壽命很短僅幾天,它主要在脾臟內破壞。



在正常情況下,血細胞的生成和破壞是相平衡的,因此血細胞的數量能維持相對穩定。如果骨髓造血功能減退,或者造血原料不足,則血細胞生成將發生障礙,血細胞的數量將會減少。例如,鐵、葉酸、維生素B12等是紅細胞生成不可缺少的原料,當身體缺乏這些物質時,紅細胞生成發生障礙,紅細胞的數量減少,可造成貧血。另外,血細胞破壞過多,也會造成血細胞數量減少。例如,脾臟腫大導致脾功能亢進時,紅細胞破壞過多,也會造成貧血。此外,長期缺氧可刺激骨髓製造紅細胞。例如生活在高原的人,因高原空氣稀薄,氧氣較少,缺氧刺激骨髓製造紅細胞,因此生活在高原的人其紅細胞數量要比生活在平原的人多。



循環系統



循環系統是進行血液循環的動力和管道系統,它由心血管系統和淋巴系統組成。心血管系統由心臟和血管組成。血管分三種:動脈、毛細血管和靜脈。心臟和這些血管連成一個密閉的管道,遍佈全身。心臟將血液排入動脈,經毛細血管、靜脈又回到心臟,然後再排出,再回來,這樣週而復始,形成血液循環。



血液循環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以右半心臟開始,把從靜脈回到心臟的血液經過肺動脈輸送到肺,在那裡放出二氧化碳,吸取氧氣,再從肺靜脈回到左半心臟。這一部分血液循環範圍比較小,叫做小循環,因為經過肺,故又叫肺循環。另一部分從左半心臟開始,經過主動脈到全身,再通過上、下腔靜脈回到右半心臟,把從肺靜脈回到心臟的含氧較多的血液輸送到全身,供給組織細胞氧氣和養料,並把組織細胞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和廢物帶回心臟。這一部分血液循環範圍比較大,叫做大循環,因為經過身體的大部分,故又叫體循環。



心臟



心臟是體循環和肺循環的中心,也是血流的動力裝置。心臟收縮和舒張好比水泵一壓一放,使血液不斷從心臟排入動脈,又不斷從靜脈回到心臟。心臟本身的氧氣和養料由冠狀動脈供應,冠狀動脈有病時,心肌血液供應減少,可以引起心臟病。



*心臟的位置、形態和結構:心臟在胸腔正中偏左,位於兩肺之間,橫膈之上,前面是胸骨和肋骨,後面是食管和脊柱。它的形象像一個桃子,尖向下偏左前,稱心尖,底朝上偏右,稱心底。心底部有動、靜脈出入,活動度小;心尖不受牽連,活動度大。心臟收縮時,心尖撞擊胸壁,形成心尖搏動。正常人心尖搏動的位置在左側第五肋間,鎖骨中線以內。



心臟是個中空器官,其構造主要包括心壁、心房、心室、房室瓣、半月瓣和傳導系統。



心壁主要由心肌構成,心壁內襯心內膜,外包心包膜。心包有內、外兩層,內層緊貼心肌,兩層相連接,其間有空隙,叫心包腔,腔裡有少量漿液。心臟內的腔室被房間隔和室間隔分成左右兩半,互不相通。如有異常通道,那是一種先天性心臟病。每半側心臟又被橫分為上下兩個腔,上面較小的叫心房,下面較大的叫心室。房室之間有心內膜構成的活門,叫房室瓣,能開和關。左側房室間有二個活瓣,叫二尖辦;右側房室間有三個活瓣,叫三尖瓣。這些活門只能向心室開,讓血液流入心室而不能返回心房。此外,在心室和動脈之間也有三片半圓形瓣膜構成的活門,叫做半月瓣。在肺動脈口上的也叫肺動脈瓣,它們的作用是防止血液從動脈返回心室。



心臟的興奮傳導系統是由心內膜下一些特殊的心肌組織,包括竇房結、結間束、房室結、房室束、左右束支和浦金野纖維所組成。這些心肌組織能自動地、有節奏地發生興奮和傳導興奮。正常時竇房結發生興奮的能力最強,它是整個心臟活動的起步點(或起搏點)。竇房結發生的興奮沿傳導系統先傳心房,引起心房收縮,然後再傳到心室,引起心室收縮。如果心臟活動的起搏點不在竇房結,或者心臟的興奮傳導過程發生障礙,則將導致心律失常。

*心臟的活動:心臟活動一次,包括收縮和舒張兩個過程。心室收縮時,室內壓力增高,房室瓣關閉,半月瓣開放,將部分血液射入肺動脈和主動脈。心室收縮後舒張,半月瓣關閉,房室瓣開放,血液從上、下腔靜脈和右心房流入右心室,同時從肺靜脈和左心房流入左心室。然後心房收縮,把心房內血液進一步排入心室,接著心室再收縮。由於推動血液流動主要靠心室的收縮和舒張活動,所以常以心室的舒縮活動作為心臟活動的標誌。一般所說的心臟收縮期就是指心室收縮期,心臟舒張期指心室舒張期。



心率是指每分鐘心臟跳動的次數。正常成年人安靜時心率每分鐘約60~100次,但可有明顯的個體差異。不同年齡、不同性別和不同生理情況下,心率都不相同。新生兒的心率很快,每分鐘達140次左右,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減慢,至青春期,接近成年人的心率。在成年人中,女性的心率比男性稍快。經常進行體力勞動和體育鍛鍊的人,平時心率較慢。同一個人,在安靜或睡眠時心率減慢,運動或情緒激動時心率加快。



心臟不斷舒縮,輸出血液,供給人體新陳代謝的需要。心臟輸出血液的量,成為心輸出量,它可標誌心臟功能的好壞。如果心臟功能好,則心輸出量多;如果心臟功能差,則心輸出量就會減少。在運動、勞動、情緒激動和懷孕等情況下,心肌收縮加強,心輸出量增加。



心臟的活動由心交感神經和心迷走神經來調節。心交感神經興奮時(如運動、勞動、情緒激動時)心跳加快加強;心迷走神經興奮時(如睡眠時)心跳減慢。血液中一些內分泌激素如腎上腺素和甲狀腺素,能使心跳快而強。電解質如鈣、鉀也能影響心跳。鈣離子使心跳加強,鉀離子則使心跳減弱。



在心臟活動過程中,瓣膜關閉的震動,以及血液撞擊心室壁和大動脈壁的震動所產生的聲音,稱為心音。用聽診器在心前區進行聽診時,一般可以聽到兩個心音









人體是由「頭部」 ,「四肢」,和「軀幹」三部分所構成,軀幹中容納著一般所謂的五臟六 腑,就是內部臟器。五臟六腑是中國傳統醫學的說法,在現代醫學上,同名稱不一定指的是同一臟器,如傳統醫學的脾跟現代醫學的脾臟是不同的,因此不可以將傳統醫學所指的器官當做現代醫學所指的同名器官混為一談。



在現代醫學中,把軀幹分為上下兩腔洞,即胸腔和腹腔,中間由一叫做「橫隔膜」 的厚膜把它分開。



胸 腔:有「心臟」、「肺臟」,「食道」、「氣管」、「支 氣管」、和「大動脈」等器官組織。



腹 腔:有「胃」、「肝臟」、「膽囊」 、「胰臟」、「小腸」、「大腸」、「腎臟」、「膀胱」、「輸尿管」、「子宮」、 「卵巢」、「輸卵管」、和「脾臟」等器官組織。



人體可以分為三部份:

可參考英文網頁



頭 部



四 肢



軀 幹(胸 腔、腹 腔)



胸 腔:

心臟、肺臟,食道、氣管、支氣管、大動脈



腹 腔:

胃、肝臟、膽囊、胰臟、小腸、大腸、腎臟、膀胱、輸尿管、 子宮、卵巢 、輸卵管、脾臟











「細胞」: 是構成人體的最小的基本單位,而 人體中總共約有六十兆個細胞。形狀和功能相同的細胞集合在一起就成為「組織」



「組織」: 如神經組織或肌肉組織等;而幾個功能或目的相同的組織結合起來,就成為「器官」

「器官」: 如胃、肝臟、心臟等。幾個功能目的相同的器官組織組合起來就成為「器官系統」

「消化系統」: 食道、胃、小腸、大腸和肝臟、膽曩、胰臟等器官集合起來,從事消化的工作,就叫做「消化系統」

「呼吸系統」: 支氣管,氣管,肺臟等器官集合起來一起從事有關 呼吸的工作,就叫做「呼吸系統」。



「肝膽胰系統」: 有時候一個器官系統可以由其功能的類型再細分為兩個以上的次系統,如消化系統中具有主管食物通過、消化、吸收功能的食道、胃 、小腸、大腸等器官就統稱叫做「消化管系統」,而具有分泌幫助消化的消化液的功 能的肝臟、膽囊、胰臟就統稱為「肝膽胰系統」。









人體各器官系統的構造與生理功能:



可分為如下十二個系統



心臟血管系統

呼吸系統

消化系統(腸胃管、肝、膽、胰)

腎臟泌尿系統

內分泌系統(甲狀腺、腦下垂體、腎上腺、副甲狀腺)

新陳代謝系統

血液淋巴系統

皮膚

神經系統

肌肉骨骼系統

生殖系統

免疫系統

1)心 臟 血 管 系 統

人體為了維持生命每一個器官、組織、細胞都不斷地需要營養和氧氣,而把這兩種物質搬運到每一個細胞時就需要一種輸送系統,心臟血管系就是扮演這一種輸送系統的器官系統。大大小小的血管把心臟與各器官、組織、細胞間連接起來執行著這種工作。 氧氣從肺臟細胞被搬到各細胞,而各種營養素則由小腸吸收後最初被搬到肝臟,然後在肝臟被精製變成各種營養份後被搬到各器官的細胞供需要。在這一種搬運維持生命 所需的氧氣和營養分的輸送系統中,心臟扮演著整個輸送系統的中心靠著心臟二十四小時又是一輩子不停的一縮一鬆的運動,才能維持這龐大複雜的輸送系統的運作,而血管則扮演著輸送管的角色。當這一個輸送系統停止時就是人體生命的的結束。雖然人體的每一種器官系統都是很重要而各有所負責的不同功能,但只要心臟血管系停止三分鐘,人的生命就結束了,因此可知心臟血管系的重要性了。



心臟扮演著整個人體血液循環的中心的角色。它由四個腔室所組 成,就是「左、右心室」和「左、右心房」。「心室」是把血液從心臟送出去到身體 各器官的機器房,「左心室」將血液送到身體全部的器官,而「右心室」則把血液只送到肺臟以便將二氧化碳換成氧氣回來。「心房」是回收血液的機器房,「右心房」 回收由身體全部器官、組織回來的血液,而「左心房」則只回收從肺臟回來的充滿氧 氣的血液。



各心室和心房的出口或進口連結著大血管,血液除去的叫做動脈,進來的叫做靜脈,身體的各器官都有進入和出去的血管,因此這個稱呼也適用於進出各器官的血管。連結於心臟四個腔的大血管各叫做大動脈(左心室),肺動脈(右心室),肺靜脈(左心房),大靜脈(右心房)。各心室和心房之間及各心室、房跟血液進、出口之間都 有一個「瓣膜」以阻止血液的回流。如僧帽瓣(左心房~左心室),三尖瓣(右心房 ~右心室),大動脈瓣(左心室~大動脈),肺動脈瓣(右心室~肺動脈)。供給心臟本身血液的動脈叫做「冠狀動脈」。



心臟最內層而與流動的血液接觸的面叫做「心內膜」而最外層是「心囊」。 心臟最主要是由很厚的特殊肌肉「心肌」所構成,而心臟之所以會不停不休地做收縮運動是因為心肌內另有一特殊刺激傳導心肌路徑所致,這個傳導系統不時將刺激傳至心房和心室使心房和心室不停地收縮。 這個系統的刺激起自位於右心房近上腔靜脈處的「竇房結」,然後先把刺激傳至心房引起心房的收縮,同時也傳至心房中隔的近心室處的「房室結」,接著傳到「希氏束」,再至「傳導腳」後把訊息傳到左右兩心室而使心室收縮。 我為什麼要說這麼一大堆的專有名詞呢?因為這些部位都會引起或發生疾病而所 呈現的症狀都不一樣。



2)呼 吸 系 統

維持生命需要營養和氧氣。營養是從消化管來補充,而氧氣則經由呼吸系統來補充供應。當我們吸氣時空氣就從鼻孔進來,先通過氣管後到達支 氣管,支氣管越分越細,從小支氣管到細支氣管,最後連到呼吸系統的最末端的單位 叫做肺胞。同時肺臟裡的循環系統的最末端的毛細血管也到達肺胞,就在這裡血液裡 的二氧化碳和水分跟肺胞空氣裡的氧氣交換下來,人體得到了所需要的氧氣排出了多 餘的二氧化碳。肺臟裡充滿著肺胞,約有三億多個,以細支氣管、支氣管和支氣管與外頭的空氣聯繫。體內有左右各一個肺臟。





3)消 化 系 統(腸胃管,肝、膽、胰)

「消化系統」包括食道、胃、小腸、大腸和肝臟、膽道、胰臟。這些器官都是屬於同 一個器官系統,是主管身體的消化機能的器官系統。我們吃了食物以後,食物在通過這些器官時,被消化後營養分則被吸收,剩下的渣滓則變成糞便排泄到體外,所以叫做消化系器官並無問題。因為這些器官都是管腔,裡面是空洞的,所以也就叫做「消化管」。食物在消化管中消化時 ,需要一些消化液來幫忙消化,不然食物就不會被吸收,因此需要生成製造且分泌這些消化液的器官,而肝臟、膽道系統、胰臟正是製造和分泌這些消化液的器官,所以它們也是屬於「消化系統」之一份子。



所謂「腸胃道」是從口腔開始進入,依序到咽喉、食道、胃、十二指腸、上部空腸、 迴腸、大腸(上行、橫行、下行、乙狀)一直到直腸(大腸的最後一段),最後從肛門出去的食物經過的路徑管道。習慣上從食道到十二指腸的一段叫做「上消化道」, 而上行、下行、橫行、乙狀大腸和直腸的一段叫做「下消化道」,空腸、迴腸則屬於 「小腸」。



大家都有經驗,當肝臟有病而到醫院看病時,常常不知道應該看哪一科,我也常被來看腸胃病的病人問“我有肝病,要到哪一科去看?”的經驗。因為有些醫院只掛 了「消化科」或「胃腸科」,而沒有掛「肝臟科或肝病科」的招牌。其實肝病就包括在消化科或胃腸科疾病裡面,而由這些科的專家或醫師來診療。有些醫院就知道有這 麼一個缺失或謎題,而掛了「腸胃肝膽科」的招牌。而且這些科不但診療「肝臟」和 「膽道」的疾病,還包括診療「胰臟」的疾病。



肝臟的構造組織由四種不同功能的部門,醫學上也叫做「系統」的部門所組成﹐而其中有兩個系統是肝臟所特有的部門,也是肝臟的主要構造組織。其中的第一個系統叫做「肝細胞系統」,另一個叫做「膽道系統」。其他兩個系統,是別的器官也一樣有的組織系統,就是「血管系統」和「網狀內皮組織系統」。





4)腎 臟 泌 尿 系 統 -「泌尿器官」

「腎臟」是負責「排尿」功能。腎臟也普稱「腰」,就在背部靠近腰的部位,腎臟是在腹腔中靠背部而較上面的地方。很多人當有腰背部酸痛或不舒服時就馬上會連想到是不是腎臟出了毛病。大概是傳統醫學的關係,都以為腎臟與性有關係,而「性」是人生上最重要的生理要件,因此一有腰酸背痛就會馬上連想到腎臟,進一步再連想到性的能力是否受損是理所當然的。其實,除了泌尿器的末端和外生殖器在一起或很接近外,腎臟和「性」是扯不上任何關係的。



男性方面:在腎臟製造出來的尿,最後積蓄在膀胱,然後經過尿道到體外,而尿道是在陰莖中間通過一直到尿道口。陰莖是性交時所必須的男性性器官,精液也是通過尿道出來,但是這並不表示腎臟和性有任何關係,只是尿和精液最後會經過同一個通道出口排到體外而已。



女性方面:陰道亦即女性性交時的性器官,尿道的開口就在陰道上面的位置,很小的一個開口,因此自己不容易看到,陰道和尿道是各自分開獨立的,只是跟泌尿系的末端同一出口。至於位在泌尿系上端的腎臟則與生殖系器官也一點都不發生關係。實說是有很多女性一輩子都不知道自己的陰道和尿道互相的位置和關係。



腎臟泌尿系統可分為兩大部分,即腎臟和輸尿管道部分。腎臟是製造尿液的器官,而輸尿管道系統則是要排泄腎臟所製造的尿液的通路管道。輸尿管道系統由接在腎臟的「輸尿管」上端開始,下端接到「膀胱」,是儲蓄尿液的器官,再由膀胱下來就是要排尿的「尿道」。



「腎臟」在人體的腰背部腹腔內,左右各一個,每一個腎臟的重量約為150公克。每天 約有 150~180 公升的血液要通過腎臟,就是一個人的全身的血液每天要通過腎臟 40 ~50 次。每一個腎臟約有一百萬個叫做「腎單位」的單位,是由叫做「腎小球」的由 很多毛細血管所成的小球和接在小球下面的「細尿管」所組成。血液通過腎小球時,血液中的各種物質和水分都會被篩濾出來到細尿管,這一種液體叫做「濾出液」。「濾出液」由溶在水分中的物質,「溶質」,和水分所組成。「溶質」中的物質有氨基酸,葡萄糖,維他命,各種電解質和由體內排泄出來的廢棄物質等。



大家也會有疑問,一天有150公升的尿在腎臟製造出來,那就一天一直在解尿也解不完了嗎?在腎小球製造出來的濾出液在進入細尿管後,細尿管就執行它的工作就是再吸收這些濾出液回血液中。絕大部分的水分和身體所需要的物質都被再吸收回去,結果真正剩下來被排出到體外的尿液的量,只有總濾出液的一百分之一而已,即1.0~1.5公升。這就符合大家所能了解的每天的排尿量了。腎臟的任何部位或輸尿系統的任何一 部份出了毛病,腎臟泌尿系統就是有病了。但是跟「性」是一點關係也沒有。







5)內 分 泌 系 統(甲狀腺、副甲狀腺、腦下垂體、腎上腺、 胰臟的胰島腺等)

內分泌系器官是大家一般所說的分泌「荷爾蒙」的器官。什麼叫做「荷爾蒙」呢?人體要維持生命總需要一個指揮系統,就是神經系統,身體的各器官組織受到神經組織的作用來控制其整個生理活動。此外,身體的各器官組織也會受到另外一種化學物質的影響控制其生理活動,而這一種物質又不是各器官本身所產生的,而是由本身以外的器官生成分泌後,經過血液的流動帶來的,這一種化學物質叫做「荷爾蒙」也叫做「激素」。而分泌「荷爾蒙」的組織器官,因沒有管道引流其分泌物質出來,而是經由血液的流動被帶到其他器官組織後對其器官組織的細胞發揮其作用,因此就叫做「內分泌腺」。而與內分泌腺相對的器官叫做「外分泌腺」,這一種腺體則有導管把所分泌出來的化學物質引流到消化管或氣管道管腔等會通到體外的管腔或體表以執行各分泌物的生理作用或做排 泄之用。如消化管內的消化腺(分泌各種幫助消化的消化酵素),唾液腺,汗腺等就 是。



甲狀腺、腦下垂體、腎上腺或性腺等分泌出來的分泌物就是屬於內分泌物,也就是一 般所說的「荷爾蒙」。因為一般觀念上都把「荷爾蒙」一詞跟「性腺的內分泌物質」 劃上等號,所以都以為「荷爾蒙」就是指「性腺」所分泌的物質而與性有關係,其實 「性腺內分泌物質」不過是內分泌物質的一種而已。



內分泌腺中我們比較熟習的是甲狀腺,其他還有腦下垂體、副甲狀腺、腎上腺、男女 性腺等。除了這些外還有胰臟中的胰島腺所分泌的胰島素則與血糖的調節有關(因與 新陳代謝有關,有時候分類為新陳代謝有關系統,有時候也把內分泌系統與新陳代謝 系統放在一起處理),而分泌各種消化酵素的分泌腺則都是屬於外分泌腺器官。



腦下垂體、甲狀腺、腎上腺、性腺等都是各自獨立的器官,但在生理作用上,從腦下 垂體開始一個個依序影響控制下來,因此可以說互相有緊密的連帶關係。因此下游器官疾病的症狀表現常常是上流器官的疾病一直影響下來的,因此有可能是最上游器官 所發生的毛病的症狀。



除了甲狀腺的疾病較常見而較有特徵性的症狀,因此為健康檢查的目標疾病之一種外,其他腦下垂體、腎上腺及性腺的疾病則不是症狀不太明顯而不容易發現或反過來則因為症狀太過於明顯而未做健康檢查 之前就會就醫診查,因此平常不是健康檢查的對 象疾病。如巨人症,末梢肥大症等就在平常就有明顯的症狀而不會等到健康檢查來查 出,早就求醫診治了。







6)新 陳 代 謝



新陳代謝作用是食物被人體吸收後,經過物理和化學作用 過程而合成為複雜物質,這叫做同化或合成代謝作用,而複雜物質再轉化為較簡單的 物質,這叫做異化分解代謝作用,這個作用同時會產生人體維持生命所需要的能量。



這些人體新陳代謝的物質中較具代表性的有葡萄糖、脂質(膽固醇、三酸甘油脂)、 尿酸、鐵、銅、蛋白質、鈣、鈉、鉀等。其中葡萄糖與胰臟的胰島腺,鈣與副甲狀腺 有直接和密切的關係。







7)血 液、淋 巴 系 統:

我們已經講過循環系器官是將人體各部分所需的氧氣和營養份搬運到身體各部分的器官,不過循環系的心臟和大小血管是運輸道路,搬運貨物除了道路以外還需要車輛才 可以搬運貨物,而血液在循環系內的流動扮演搬運營養和氧氣的搬運車的角色。大家都知道血液有血球和血漿兩類成分,血漿中含有各種由消化管吸收過來的營養份和在 各器官所生成的各種維持生命的各種成分,這些營養、物質利用血漿和血流的移動被搬運到身體的各部份去,做為各部組織維持其生命的原料。血球則是血液中的另一重要 的要素。血球有三種,而這三種不同的血球各有其特有不同的功能。



血中三要素是

紅血球、

白血球和

血小板。



紅血球的主要功能作用是搬運氧氣到身體的各器官組織,血小板則有執行血液凝固的功能,而白血球則有對抗病毒、細菌、黴菌及腫瘍細胞等保護身體的功能。



白血球再分為顆粒球、單核球、淋巴球三種類型,而顆粒球可再分為嗜中性、嗜酸性 、嗜鹼性三種顆粒球。嗜中性球和單核球有對抗病毒、細菌、黴菌、腫瘍細胞的功能 ,嗜酸性和嗜鹼性球則與過敏反應有密切關係。這些血球在有病時會有量上的變動或質上的變化,就是數目減少或功能作用上的改變。淋巴球也可以再分為 T 細胞和 B 細胞兩種,而各具有產生細胞性免疫和體液性免疫(抗體的產生)的作用。白血球做像阿米巴的運動,自骨髓跑到血管,再從血管跑到組織中。



白血球的生命很短,只有數小時到數天的生命,但有些淋巴球則會有長達十多年的生 命。紅血球則有長達 120 天的生命,不過也不過是四個月而已,不像一般人所想像的 與生命一樣長,所以有一部分人一聽到要抽血檢查就好像要他們的命似的緊張。



這些血球在骨髓中由叫做多能造血幹細胞(pluripotential hematopoietic stem cell)的母細胞每天繼續生產。骨髓中的母細胞可分為生產顆粒性白血球的骨髓系母細 胞(60-70%),生產紅血球的紅血球系母細胞(20-30%),和產生其他各類細胞的母 細胞(10%)生產淋巴球、漿細胞、巨噬細胞和巨核細胞等等細胞。其中骨髓系和紅 血球系的比率約為 3.0-3.5 : 1,因為白血球的生命過於短暫,這個比率是可以了解 的。當這些造血幹細胞失去其造血作用時是真正發生缺血的時候。







8)皮 膚:

大家都知道我們的身體的外表包覆著皮膚,而皮膚可以說是人體的最大的組織器官。皮膚由兩層組織所構成,外層叫做表皮,內層叫做「真皮」。皮膚由纖維質和彈性纖 維質組成外還有汗腺、皮脂腺、毛囊等附屬組織,此外還有很多小血管和毛系血管等 組織。



皮膚的機能保護身體內部的組織、器官外,還有調節人體中的水分和電解質等的釋放的功能,也調節體溫使其保持一定的溫度。 皮膚中的血管組織和汗腺對於體溫的調節影響最大。維他命 D是在皮膚藉太陽光生成 的。如此,皮膚是一個相當複雜的組織器官,因此皮膚的疾病不但複雜還很難治癒, 而且還有很多皮膚的疾病,並不是皮膚本身的疾病而是其他器官或全身性的疾病所引 起。因為皮膚病是用眼睛可以看到的,因此皮膚科醫師仔細地用視診的檢查法看一看就可診斷出病人所得到的是哪一種皮膚疾病。







9)腦、神 經 系 統:

人體的各部分、器官、組織都有其各自所司的功能且以這些功能共同來維持生命,其功能作用就是生理作用。(可比例如:軍隊、機關一樣,一定要有總指揮和指揮系統指揮這一團隊發生有效的作用,不然就無法使這一團隊做有規則且有效的行動), 而在人體中擔任總指揮和傳導命令系統作用的就是腦、神經系統。



腦 、神經系統可分為腦、脊髓(中樞神經)和周圍神經系(周邊或末梢神經)。 中樞神經可再分為腦部(大腦、小腦、腦幹)和脊髓。腦部則主管總指揮的工作外, 一個人最重要的意識、記憶、智慧、情感都由大腦的最高層來執行。末梢神經則擔任傳達各種由末梢來的資訊給中樞神經(感覺)和由腦部傳達資訊給末梢組織器官(運動)的工作。因此任何部分的神經發生缺陷或問題時就隨著發生相當功能的脫落或缺 陷出來。



由腦部有十二對末梢神經出來叫做腦神經,腦神經主管五官的感覺(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和面部動作的功能。由脊髓出來的末梢神經叫做脊髓神經,主管軀幹、四肢的感覺和運動。這些神經系的功能上的缺陷在做健康檢查時大多都在做一般所謂的理學檢查就是視診和感覺、痛覺、運動的神經檢查時就可以查出來,而血液的一般和生化檢查則查不出所以然來。



一般人都錯以為只要抽血檢查,身體任何部分有毛病都可以知道,因此一到醫師面前在告訴醫師自己的身體上的不舒服以前,頭一句話就是我要做血液檢查,連自己有什 麼身體上的問題都藏著不說出來,以為只要抽血檢查什麼都可以明瞭,一方面也想考 一考醫師,簡直對自己的生命開玩笑,不過都是因無知所致。



此外,在內臟、血管、皮膚、分泌腺都有另一種神經系統在調節、維持呼吸、消化、 循環、吸收、分泌(消化腺、汗)、生殖的功能,且各有正反兩面的功能(交感神經 和副交感神經),這一種神經系統沒有辦法用意識來控制,因此叫做自律神經系統。







10)肌 肉 骨 骼 系 統

肌肉與骨骼是支撐人體的組織,還會使肢體隨意運動。這些組織不但會受傷,也會受到感染而發炎,本身也會長出惡性腫瘤,也會有其他器官的惡性腫瘤轉移過來 。除了早期的腫瘤因無症狀而不容易被發現外,其他病症都因症狀比較明顯而可在早期會被注意,很少會留在做健康檢查時才發現。







11)生 殖 系 統

因外生殖器與泌尿系統的末端是在一起的,因此男生的生殖系統的疾病則常由泌尿科的醫師來做診療,而女生則因為與懷孕、生產有關而較特殊,因此另成一專科而由婦產科醫師來診療。其實,生殖系都與性腺有極密切的關係,因此所表現出來的症狀是屬於內分泌疾病的症狀時,則由內分泌專科的醫師來診治。男生的生殖系器官有睪丸、副睪丸、輸精管、精囊、前列腺(攝護腺) 、陰莖,而女生的生殖器則有卵巢、輸卵管、子宮、陰道。







12)免 疫 系 統 和 感 染

是肉眼看不到的組織細胞系統來維持的,如免疫系統就是由淋巴系統來主持,而另有一些疾病並不是特定的組織器官的疾病,而任何組織器官都會發生的,如各種微生物(病毒、細菌、寄生蟲)的感染就由感染科的醫師來診治。







如 何 分 科 求 診:

內科和小兒科的疾病,大致上就依照這一種功能別的區別來分類,因此大家到各綜合醫院看病時,就要看分別屬於哪一種疾病而到各分科門診就診看病了。但常常有些自覺症狀並不是很明顯地可以知道是屬於哪一種器官系統的疾病,而使病人不知道該看哪一科,這個時候就不妨先看「一般內科」或「家醫科」,讓醫師認為你的疾病應該看哪一科分科比較適當時,會把你介紹到適當的專科就診。

參考資料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30508280482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師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