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的預防以及對付中暑?

三伏天,人們感覺熱、憋悶,很多人都有暈乎乎的症狀。 醫生提醒,炎熱的夏季,一定要小心中暑。

中暑原因有三種

中暑是人體在高溫和熱輻射的長時間作用下,肌體體溫調節出現障礙,水、電解質代謝紊亂及神經系統功能受到損害的總稱,是熱平衡機能紊亂而發生的一種急症。 中暑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第一種是在悶熱的房間裡容易出現的熱射病,病人初始感覺頭痛、頭暈和口渴,然後體溫迅速升高、脈搏加快、面部發紅,甚至昏迷。

第二種是日射病,如果人們在烈日下活動或停留時間過長,強烈的日光穿透頭部皮膚及顱骨引起腦細胞受損,進而造成腦組織的充血和水腫;由於受到傷害的是頭部,所以最初只是頭部溫度增高,繼而開始劇烈疼痛,並伴有噁心嘔吐和煩躁不安,嚴重者可出現昏迷及抽搐等症狀,但體溫不一定升高。

第三種叫熱痙攣,人在高溫環境中,身體會大量出汗並丟失大量鹽分,使血液中的鈉含量過低,導致四肢及全身肌肉痙攣。

中暑症狀有輕有重

中暑有輕重不同的臨床表現。 高溫環境下,人們首先出現“先兆中暑”現象,表現為多汗、口渴、無力、頭暈、眼花、耳鳴、噁心、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四肢發麻和動作不協調等,這時如果及時轉移到陰涼通風處並補充鹽水,短時間內即可恢復。 如果上述症狀加重,患者的體溫升高到38以上,且面色潮紅或蒼白、大汗、皮膚溫冷、脈搏細弱、心率加快、血壓下降,則有可能是輕度中暑,需要及時處理並休息幾個小時。

有些人在高溫環境中突然昏迷乃是重度中暑症狀。 此前,患者曾有頭痛、麻木、眩暈、不安或精神錯亂、定向力障礙、肢體不能隨意運動等表現,重度中暑後皮膚出汗停止、乾燥、灼熱而緋紅,體溫常在40以上。

八種人容易中暑

和普通人相比,以下八種人更容易中暑。

1、老年人由於皮膚汗腺萎縮和循環系統功能衰退,肌體散熱不暢而易中暑。

2、孕產婦因為懷孕或產後體力消耗大,身體虛弱,如果長時間逗留在通氣不良、溫度較高的房間裡,就容易中暑。

3、嬰幼兒各系統發育不夠完善,體溫調節功能較弱,加之皮下脂肪較多,造成對散熱不利。

4、心血管病患者在炎熱天氣中會使交感神經興奮,加重心血管的負荷。 尤其是心臟功能不全者,其體內的熱量不能及時散發而導致積蓄,所以容易中暑。

5、糖尿病患者對內外環境溫度變化反應遲鈍,雖熱量已積蓄在體內,但病人的自覺症狀卻出現得較晚,所以也要注意中暑的發生。

6、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因為細菌或病毒感染可使人體產生內源性致熱原,讓肌體產熱加速;加之炎症還能使肌體釋放出一些不良物質,導致血管痙攣收縮,故更不利於散熱而容易中暑。

7、營養不良的人因為營養素的缺乏使血壓下降,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縮,還容易反复腹瀉而脫水,引起電解質紊亂,導致中暑。

8、常服用抗組胺藥、抗膽鹼藥和安眠藥的人,會因血管收縮使體溫調節中樞發生障礙,也容易中暑。

中暑後如何處理

1、立即將病人移到通風、陰涼和乾燥的地方,如走廊和樹陰下。

2、讓病人仰臥,解開衣扣,脫去或鬆開衣服;如衣服被汗水濕透,應及時更換,同時打開電扇或空調,以盡快散熱。

3、迅速冷卻體溫,使其降至38以下。 可用涼濕毛巾冷敷頭部或腋下以及腹股溝等處;亦可用溫水或酒精擦拭全身。

4、意識清醒的病人或經過降溫後清醒的病人,可飲服綠豆湯、淡鹽水等繼續解暑。

5、服用人丹或藿香正氣水。 另外,對於重症中暑病人,要立即送往醫院,以得到醫務人員的緊急救治。

中醫消暑小秘方

生脈飲黨參3錢,麥門冬3錢,五味子10顆,水煎代茶頻飲,可預防中暑,解除疲勞,並適用於頭昏有氣無力,口乾尿少,氣虛脈弱之症,具有益氣生津、養陰斂汗之功效。

烏梅湯烏梅1,山楂5錢,陳皮5分,桂花1錢,放入2 000毫升水煮開,加適量冰糖,可促進食慾、解熱除煩。

一些能幫助預防中暑的食物,也是炎夏消暑的良好選擇,如西瓜、綠豆等。 西瓜號稱天生白虎湯,能清熱解毒、除煩止渴、利尿祛暑;而綠豆湯具有清熱解毒、消暑除煩、止渴利尿的功效。

輕度中暑還可以用刮痧與穴位按摩方法來減輕不適症狀,刮痧時可用一般的刮痧板或光滑平整的陶瓷湯匙邊緣,先抹些潤滑油,在頸項後側及肩部朝同一個方向刮皮膚,刮至皮膚充血潮紅或成紫紅色,以出現條條痧痕或紫紅斑為度。

穴位按摩則可按壓風池穴或抓提肩井穴,風池穴在雙手掌心,肩井穴在肩部肌肉最高處,反复按壓和抓提這兩個穴位,可以減緩中暑後頸項緊繃、頭暈頭重的不適症狀。

 轉載自奇摩夫妻按摩部落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師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