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枕」,又稱為「急性斜頸」,或「頸部肌肉扭傷」,

在西醫學稱「急性頸椎關節周圍炎(Acute fibrositis)」,
指的是胸鎖乳突肌、前斜角肌、頸長肌、斜方肌、提肩胛肌等頸部肌肉痙攣或發炎,
常見原因包括了睡姿不良(如使用過高過低或太硬的枕頭、歪脖子睡、趴睡等)、
頸部受寒(如寒冬、吹電風扇、吹冷氣等)、
過度勞累(如體質虛弱、熬夜、固定姿勢太久等)、
頸部循環差(如高血壓、心臟病、高脂血症等)諸多原因都可能造成落枕,
常在一夜睡醒後出現頸項強硬、轉動不利的症狀,
輕者一週內可逐漸緩解,重者疼痛感上下牽引至頭部及肩胛,
可能伴有些許頸椎小錯位,遷延數週不癒!
     
如果一起床發現自己不小心落枕啦,可以先嘗試按壓以下穴道,
“一邊按摩穴位,同時一邊旋轉頭頸部”,
待頸部肌肉漸漸柔軟放鬆後,再稍加熱毛巾揉敷,促進血液循環修復受損組織,
才能避免再度被落枕騷擾喔!
  
但若是症狀仍遲遲無法緩解,建議儘速找專業的中醫師治療,
免得從此必須與落枕共度一生啊~
 
 
 
~ 經驗穴【落枕穴】~
 
〔穴名解釋〕此穴是治療睡覺時落枕的特效穴道,因而如此命名。
 
〔取穴方法〕位於手背側,當第2、3掌骨間,指掌關節後約0.5寸處。
 
〔主治病症〕落枕、手臂痛、胃痛。
 

 

 
 
 
~ 手太陽小腸經【後谿穴】~
 
〔穴名解釋〕"後",後面,指穴位在小指本節的後方;
"溪",溝溪,握拳時,穴位所在的尺側橫紋頭處,形如溝溪。所以稱為後溪。
 
〔取穴方法〕微握拳,在手掌尺側的小指本節(第5掌指關節)處可見二條橫紋,在後一條橫紋頭赤白肉際處取穴。
 
〔主治病症〕瘧疾、癲癇、肋間神經痛、急性腰扭傷、中風後遺症。
 

 

 
 
~ 手少陽三焦經【中渚穴】~
 
〔穴名解釋〕"中",中間;"渚",水中小洲。
本穴為三焦經的輸穴,三焦經好似江河水流動,脈氣到這裡輸注流動,就像河中的小洲,所以稱為中渚。


 
〔取穴方法〕手背部,在環指指掌關節的後方,第4、5掌骨間凹陷處取穴。
 

〔主治病症〕耳聾、肋間神經痛、手指癱瘓疼痛、頭痛。

 

 
 
 
~ 手太陽小腸經【天容穴】~
 
〔穴名解釋〕“天”,天空,指上部;“容”,隆盛。
穴在頸上部,為經氣隆盛之處。
 
〔取穴方法〕在耳下方下頷角後,與胸鎖乳突肌之前緣間,凹陷處取穴。
 
〔主治病症〕頸強不可回顧、頸項痛腫、耳聾耳鳴、咽喉腫痛、咽中如梗、嘔逆吐沫。
 

 

 
 
 
~ 足少陽膽經【風池穴】~
 
〔穴名解釋〕"風",指風邪;"池",池塘,這裡指凹陷。
本穴在項側凹陷處,是風邪易於侵犯的地方,所以稱風池。
 
〔取穴方法〕項部,枕骨下面,與風府穴相平,在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的上端之間凹陷處取穴。
 
〔主治病症〕感冒、頭痛、眼病、高血壓、癲癇、頸項強痛。
 

 

 
 
 
~ 董氏奇穴【靈骨穴】~
 
〔取穴方法〕拳手取穴,在拇指食指叉骨間,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接合處,
距大白穴一寸二分,與重仙穴相通。
 
〔主治病症〕半面神經麻痹、半身不遂、偏頭痛、頭昏腦脹、耳鳴、耳聾、
坐骨神經痛、腰痛、背痛、腸痛、腳痛、婦女經脈不調、經閉、經痛、難產。
 
﹝注意﹞孕婦禁針!
 
 
 
~ 董氏奇穴【上白穴】~
 
〔取穴方法〕手背向上,距指骨與掌骨接合處下五分,食指骨與中指骨之間是穴。
 
〔主治病症〕頸痛(双側併針)、手腕橈側扭傷(針患側)、腳無力(針健側)、眼角發紅,坐骨神經痛、胸下(心側)痛。

 

 
~ 預防落枕日常生活須知 ~
1.每天洗澡時花五分鐘以溫熱水沖淋頸部,並適度按摩鬆筋,以促進頸部血液循環。
2.避免固定同一姿勢太久,要適時舒展肩頸肌肉(可參考 肩頸僵硬, 拉筋按摩小訣竅 )。
3.適度保暖頸部,在風寒氣候或冷氣空調環境下,可穿有領子的衣服,或圍小領巾。
4.多攝食蔬果、牛奶等補充維生素及鈣質,避免高油、高鹽、高糖、生冷寒涼之品。
5.維持固定的運動或休閒,以增加心肺功能,並放鬆身心壓力。
6.維持良好的起居作息習慣,少抽煙、少喝酒、少應酬、少熬夜。

7.有心臟、循環、代謝等疾病者,必須按時就醫追蹤及服藥控制。

http://tw.myblog.yahoo.com/susan-footprint/article?mid=3146&prev=3190&l=f&fid=1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師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