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推拿的歷史淵源在何方?

 九牧林醫家導讀:中醫推拿,簡便安全,療效顯著,一直被廣泛應用。

追根尋源,西方的massage 是由中國古代“摩消”一詞音譯而來,相反將massage 譯成中文,現今通常解為“按摩”。從施行方式來看,現代按摩和傳統中醫推拿有一些區別。現代按摩,僅數百年歷史,手法種類較少,主要作為放鬆肌肉,促進血流,解除疲勞,舒緩心身的目的。

    傳統中醫推拿(按摩)已有千年悠久歷史,手法種類繁多,可以治療內、外、婦、兒及骨傷科等疾病。

在中國,推拿稱“按摩”、“按蹺”、“導引”、“案扤”、“摩消”等。推拿是依據中醫理論,在體表特定部位施以各種手法,或配合某些肢體活動,來恢復或改善身體機能的方法。按摩推拿是人類最古老的療法之一,屬中醫學重要部分。

    如,就厭食症,一般以1~6歲小兒為多見。長期不癒者,可日漸消瘦發展成為疳證,影響生長發育,或導致體弱多病。厭食,是諸多脾胃病常見症狀,推拿對該病的治療效果明顯。

   一、傳統中醫推拿淵源與現代按摩區別

  中醫推拿簡便安全,療效顯著,一直被廣泛應用。追根尋源,西方的massage 是由中國古代“摩消”一詞音譯而來,相反將massage 譯成中文,現今通常解為“按摩”。

從施行方式來看,現代按摩和傳統中醫推拿有一些區別。現代按摩,僅數百年歷史,手法種類較少,主要作為放鬆肌肉,促進血流,解除疲勞,舒緩心身的目的。

傳統中醫推拿(按摩)已有千年悠久歷史,手法種類繁多,可以治療內、外、婦、兒及骨傷科等疾病。

據文獻記載,中醫按摩發源於河南洛陽區。早在秦漢時期已有專著《黃帝岐伯按摩十卷》,說明秦漢以前,按摩已成為一種比較成熟的醫療手段。雖然該書早已失傳,幸而同期完成的經典《黃帝內經》中,亦有不少相關章節;對於按摩起源、手法、臨床應用、適應症、治療原理都有闡述。醫聖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最先提倡“膏摩”療法,即將配製好的膏藥塗抹在患者體表,然後用手法在其上撫摩擦揉,具有手法與藥用雙重作用,這不僅提高療效,亦擴大了按摩的應用範疇。

魏晉南北朝時期,膏摩療法進一步發展。葛洪在《肘後備急方》中首次為膏摩的藥方、辨証和製造方法等作系統總結。陶弘景又在《養性延命錄》中,介紹了啄齒、熨眼、按目、牽耳、梳頭、摩面、擦身等成套導引、按摩動作。成為後世養生保健、疾病自療之自我推拿法源頭。

  隋唐時期,是中醫推拿的盛世。宮廷太醫署正式設立按摩專科,並把按摩專業分級為按摩博士、按摩師、按摩工等,主理按摩教學和治療工作。此時的按摩基礎理論、診斷技術及治療方面都已發展到相當水平,可以認為近代推拿的雛型經已形成。

另外,由於經濟、文化、交通發達,對外交流頻繁,推拿也隨中醫學傳入朝鮮、日本、阿拉伯等。

宋金元時期,按摩運用範疇擴大。由於其間戰爭頻繁,跌打損傷較多,孕育了後世正骨推拿分科。為了更好地推廣和應用按摩導引方法,醫生開始習武,一方面是為了提昇體質,一方面也希望通過習武給患者提供新的內容。將按摩導引與武術結合,對後世按摩發展有很大影響。

  明代的按摩治療非常盛行。按摩屬十叁個醫學科目之一,太醫院設有按摩科,針對內科、兒科、骨傷科等疾病。在小兒治療方面,當時積累了很多經驗和理論知識,形成了獨有的小兒推拿體系。著名小兒推拿專著相繼問世,如《小兒按摩經》、《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小兒推拿秘訣》等。 “推拿”這一名稱也是由此時開始。另外,以成人為對象的民間按摩開始活躍,稱為摸先生。

清代的醫院雖不設推拿科,但由於療效顯著,不論在官方還是民間,仍廣泛應用,專著發表很多。如熊應雄《小兒推拿廣意》、駱如龍《幼科推拿秘書》、錢懷村《小兒推拿直錄》、夏雲集《保赤推拿法》。 《醫宗金鑑》對推拿手法治療骨傷疾病作了較系統的總結,將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列為傷科八法,確立了正骨推拿的分科。

清末民國時期,中醫發展幾乎停頓。推拿受到比其它中醫專科更為嚴重的摧殘和壓制,一些有識之士不願意學習推拿,許多正骨推拿醫師文化水平不高,以致得不到承認。推拿專業更受官方抵制,只能在民間流行。雖然如此,推拿簡便有效,在民間繼續有一定的發展,形成許多流派。如在一指禪推拿的基礎上,逐漸形成滾法推拿;在練功和武術的基礎上,發展了平推法推拿或稱為內功推拿。

1949年以後,中醫推拿療法再度受重視。許多醫療機構重新設有按摩科或正骨科,培養不少專業人材。開始整理歷史文獻,研究作用和治療原理,用現代方法來對推拿手法進行探索。

  二、中醫推拿按摩的治療作用

   (1)疏經活絡

由於手法的機械能轉化為熱能,促使毛細血管擴張,增快血液與淋巴的循環。

  (2)消腫止痛

由於病變部位血液與淋巴循環改善,加速水腫和病變產物的吸收,使腫脹攣縮消除。

  (3)疏通氣血鬱滯

由於手法可解除軟組織的痙攣、粘連、嵌頓和錯位。

(4)捏脊、推拿腹部可促進胃腸蠕動的正常化,促進消化腺的分泌,有利於消化功能改善,故對脘腹疼痛有幫助。

(5)推拿有調整神經奮與與抑製作用,有利於改善失眠,降低血壓。

 

  三、推拿的適應症和禁忌症

   (1)適應症

落枕,腰背痛,急性腰扭傷,肩關節周圍炎,腰椎間盤突出症,坐骨神經痛,頭痛,胃脘痛,胃下垂,失眠,以及小兒疳積(脾胃虛弱)等。

  (2)禁忌證

懷孕或月經期婦女的腹部和腰砥部不宜推拿,正在出血部位以及皮膚病病變處不宜推拿,一切急性傳染病以及結核菌或化膿菌引起的運動器官病症不宜推拿,骨折、脫臼應以整復手法為主,也不宜推拿。

  四、推拿的基本手法

  推拿是在病人身上作節律性的動作,有二十多種不同的手法。常用的有推、拿、按、摩、搓、搖、揉、點、壓、滾等十多種。手法的運用和病情、部位、以及醫生個人習慣、心得都有關,所以推拿醫生的手法不完全相同。然而手法的目的卻是一致的,總的要求是要柔和,有力,持久,並要深透到組織深部,才能起到療效。

  (1)推法

用指、掌、或肘部著力於一定部位上,進行推動,此法刺激量中等,接觸面積小,可適用於全身各部穴位,常用於頭面、胸腹及四肢關節處。具有舒筋活絡,健脾和胃作用,故用於頭痛、胃痛、腹痛及關節酸痛。

  (2)拿法

用一手或兩手拿定患處的肌肉,向左右輾轉的叫“輾轉拿”,向中緊縮的叫“緊縮拿”進行一緊一鬆的拿捏,拿法刺激較強,具有祛風散寒、緩解肌腱、肌肉痙攣等作用,常用於項強、頸肩及四肢肌肉酸痛。

  (3)按法(包括點、壓法)

用拇指或掌根等部按壓一定部位或穴位,逐漸用力深壓捻動,點法和壓法的動作與按法大同小異。具有放鬆肌肉,誘導止痛,矯正脊柱畸形的功能。故用於肢體酸痛麻木、脊柱側彎、胃腹痛等。

  (4)摩法

用手掌面或手指面在穴位上,以腕關節連同前臂作環形的有節律的撫摩,摩法沒什麽刺激,輕柔緩和,是胸腹、脅助部常用手法,具和中理氣,消導積滯,調節胃腸蠕動功能。故常治脘腹疼痛,食積脹滿等。

  (5)搓法

用雙手的掌面挾住一定部位,相對快速用力搓揉,並同時作上下往返移動,具有舒鬆脈絡,調和氣血,放鬆肌肉的作用,常作為推拿治療的結束手法。

  (6)搖法

用一手握住關節近端的肢體,另一手握住關節遠端的肢體,作緩和迴旋的轉動,搖法具有滑利關節,松解韌帶及關節囊的粘連,增強關節活動的功能,故常用於頸項、腰部、四肢關節的強硬或運動障礙,屈伸不利等情況。

  (7)揉法

用一手大魚際或拇指正面,不離應揉的穴位,婉轉回環的揉動,揉法亦輕柔緩和,具寬胸理氣,消種止痛作用,故常用於脘腹脹滿,胸悶脅痛,便秘,以及外傷引起的紅腫疼痛等。

  (8)拍法

用虛掌平穩而有節奏地拍打患部,有單手拍,雙手拍等,拍法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除肌肉疲勞和緩解痙攣的作用。故常用於風濕的肩背、腰臀及下肢酸痛,局部知覺遲鈍或肌肉痙攣。

  (9)滾法

用手背近小指側部分壓於患處,運用腕關節外旋的連續動作,滾法壓力較大,接觸面較廣,適用於肩背、腰臀及四肢等肌肉較豐厚的部位,具有舒筋活血,緩解肌肉、韌帶痙攣,故常用於風濕酸痛,麻木不仁,肢體癱瘓,運動功能障礙等。

其他如扳法,是雙手作相反方向用力扳動肢體畸形。踩矯法,是單足或雙足踩踏一定部位,對腰部椎間盤突出症有幫助復位和矯正脊柱畸形的作用,但這些方法須有經驗的推拿醫生掌握應用為好,這裡不詳介紹。

  五、小兒推拿療法

  用以治療5歲以下小兒的某些疾病,年齡越小,療效越好,其手法雖與成人推拿相同,但動作應輕快柔和,小兒皮膚嬌嫩,為防止擦破皮膚,可用一些潤滑劑,如薑汁,酒精,或水等。對於小兒應先施行一些不會引起患兒恐懼的手法,以取得合作。這裡扼要介紹兩法:

  (1)捏脊法

用雙手的拇指與食指將皮膚捏起,隨捏、隨提、隨放,隨著向前推進,這時皮膚一起一伏好像後浪推前浪似的,捏起皮膚的多少要適中,自尾椎兩旁,算作捏脊一遍,本法多用於小兒營養不良,疳積、消化障礙等病症,故又稱“捏積”。

  (2)推脊法

以食、中指併攏自病兒大椎起循脊柱向下直推至腰椎處,本法適用於高熱。

施行推拿的注意事項:施術者應修短指甲,以免劃傷患者皮膚。冬天應溫暖雙手,以免病人因突然受到冷手刺激而感驚跳。推好後,一般患者體力疲倦(特別是小兒),要讓病人適當休息,以資恢復。

http://ls1919.blog.sohu.com/136099018.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師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