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會聽到,刮痧,是用力刮刮得越黑、越痛越有效?是真得如此 嗎?
刮痧療法一般而言無副作用,刮痧是透過刮拭皮膚表面特定部位、穴道,刺激皮膚經絡穴位,從而達到排除體內毒素從而達到調理、防病的效果。對人 體進行整體調節,提高自身抗病和康復效能,舒病痛舒緩,有立杆見影的效果。
刮痧療法,是以中醫臟腑經絡學說為基礎理論,所以我們刮痧,需要掌握中 醫學知識和技巧,不是隨意進行自行操作的。
中醫的刮痧,透過人體經絡來調整陰陽平衡,提高抗病能力,其作用機理,是通過刮痧手法,起到解表祛邪、 開竅醒腦、舒經通絡、行氣活血、祛濕化濁的作用。
刮痧一定要刮拭到感覺到疼痛難忍,刮得慘不忍睹,才會有效?其實,這種觀點其實是錯誤的。刮痧, 並非越痛越有效,也不是刮得又黑又紫才好。在刮拭的部位上,出痧後呈現微紅色或紫紅色時,就應該可以停止。進行刮痧的部位、力道,一定要掌握適當,若掌握 不當,追求快速的出痧,結果還可能造成皮肉損傷。
有些人不易出痧,除了方法的錯誤外,有可能是最近常刮,或者身體太虛弱而不易刮出痧,切忌用力過 猛反而造成傷害。
刮痧相對適應症,主要的有:中暑、感冒、發燒、頭痛、落枕、腸胃病、肩周炎、腰肌勞損、肌肉痙攣、風濕性關節炎等病症。
夏 天有些人晚上開冷氣睡覺,早上起床後產生頭痛、鼻塞,繼而出現惡風、頸背痠痛、精神疲乏,這種症狀就是風寒感冒,可以採用刮痧治療,在刮痧一兩次後,就可 好轉了。
中醫的刮痧與推拿、針灸、拔罐、放血等療法,要明確診斷;要辨證施治;要因人因病;要因時因地制宜;要補虛洩實。
就感冒而言,刮 痧療法後再配合吃藥,效果就會十分明顯。方法是在人體頸椎的雙側天柱穴、風池穴、肩井穴、雙側肩胛骨內側緣、印堂穴、胸前風府穴刮拭,刮拭完後再喝一杯熱 涼茶,身體只要發汗,整個人會感覺身心通暢。

中暑

夏天炎熱難免發生中暑,俗稱〝發痧〞,有輕症和重症兩種,輕症刮 痧療效較好,中暑者要立即移動到通風陰涼處,解開衣扣,還要採取降溫措施等。重症特別是危重症,要根據病情施以救治,危重症這時非專業不宜刮痧。
中 醫認為中暑是人體正氣不足,產生脾胃虛弱,復感暑邪所致。暑邪是六淫之一,它的特色是有季節性,常兼夾濕邪與易傷人元氣,所以中暑的先兆會出現頭昏頭痛、 口渴、食欲不振、多汗、疲乏、胸悶心悸或噁心嘔吐等。輕度中暑除有中暑症狀先兆外,還有面色潮紅、皮膚灼熱、大量出汗、心律加快及噁心嘔吐、頭昏頭痛,體 溫升高至38℃以上。
六淫:是 風、寒、暑、濕、燥、火六種病邪的總稱。
重度中暑是除上述症狀外,還會出現昏倒、休克或痙攣,或無汗症, 體溫在40℃上下,此時應趕快送醫治療。
容易中暑的人,是體溫調節功能不適所引起:
影響體溫調節功能有3大因素,第1是體內產生熱量增 加,第2是體表產熱聚集,第3是體內散熱的功能降低。任何增加人體熱量或降低散熱的因素,超過我們身體熱量調節限度,就會導致中暑,所以夏天悶熱潮濕的天 氣下,在戶外活動工作者或中老年人、小孩、慢性病患、孕婦、考生等,散熱機能較差不易排汗、體質虛弱者容易中暑。
刮痧可以使毛細血管擴張,增加汗 腺分泌,促進血液循環,對於血壓偏高、中暑、肌肉痠痛等,所致的風寒痺症都有調節之效。經常刮痧,可以調整經氣,解除疲勞,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

淺談刮痧手法

刮痧是一種物理療法,透過施術者的手法,藉助刮具用於被施術者身 體的相關穴道及部位,從而達到調理保健的目的。
對施術者運用手法的最基本要求是能持久、有力、均勻、柔和,靈活運用指力、腕力、臂力從而達到〝穿 透〞感。
在操作過程中,持續時間的長短,則又是根據被施術者需要來決定。 在操作時必須的力量大小,又根據被施術者的體質、病情及調理部位,操作手法力量不足或太重,都會影響調理效果。操作過程中動作要有韻律感,要輕重得宜、快 慢適當、不要忽快忽慢、忽輕忽重。操作過程中、要做到輕而不浮、重而不滯、手法動作要輕柔緩和、變換動作要自然、用力不可生硬粗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師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