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虛實論

中醫認為,病證的發生、發展及其變化,是病邪和正氣兩種力量的對比和抗衡的結果。通過辨證虛實,可幫助瞭解致病因素的強弱、抗病能力的盛衰、機體反應的高(亢進)低(低下)。

  虛、主要是指正氣虛。《內經》說:"精氣奪則虛"、"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虛"標誌著正氣虛衰,抵抗力弱,機體反應低下,因正不勝邪,故發病時表現為虛證。

  虛證或實證的形成與體質、年齡有一定關係:體質強健或青壯年患病多實證;體質衰弱或老年人得病多虛證,嬰幼兒因發育尚未成熟,故患病易虛亦易實。此外,一般情況下,"暴病(新病、急性病)多實","久病(老病,慢性病)多虛"。但暴病也有虛證,如中風虛脫;久病也有實證、如哮喘、鼓脹、腫瘤等。

  虛實有氣、血、陰、陽、臟、腑的虛證或實證之分。

1.虛證的主要證候:精神萎靡,面色白光白,身倦無力,或五心煩熱,形體消瘦,心悸氣短,自汗盜汗,或大便溏瀉,小便頻數或失禁,舌質淡,舌面光滑無苔,脈細弱無力;有的手足不溫,下利清谷(水樣大便夾有不消化的食物),少氣懶言,有的腹脹時減,減後復脹,或腹痛喜按,按之痛減,這類虛證有時可與寒證同時存在,且多見於久病、慢性病、機體抗病能力不足或臟腑整體功能衰退時。

氣虛:多面色蒼白,神疲體倦,動則氣短,頭昏自汗,大便稀薄,內臟下垂(如胃下垂、腎下垂、子宮下垂、脫肛等)。

血虛:多唇和指甲淡白,頭昏眼花,心悸心慌,手足麻木、月經推遲、量少或閉經。如貧血病人,可見面色萎黃,蒼白,頭昏,心悸,身疲體倦,舌質淡,口唇及指甲色淡,脈細無力。有的不但血虛,還可兼有陽虛或氣虛。

2.實證的主要證候:呼吸氣粗,心神煩躁,胸脅或胃腹脹滿,疼痛拒按,大便秘結或腹瀉裏急後重,小便不通或淋淳澀痛,舌紅,苔黃厚膩,脈實有力;有的可有發熱、煩渴、狂躁、胡言亂語、無汗、汗出而熱不退。此類實證可與熱證同時存在,多見於急性病邪氣盛、正氣足、新病、機體反應亢奮,抗病能力較強的時候。可分氣實與血實。

氣實:多咳喘氣急,痰涎壅滯,胸膈不舒暢,胃腹脹痛,噯氣吞酸,大便秘結。

血實(血瘀):月經來潮時腹脹拒按,產後子宮收縮不全,子宮外孕,閉經,肝脾腫大,腫瘤,跌仆瘀腫而痛等。如急性闌尾炎,可有突發性右下腹痛、拒按、發熱、噁心、嘔吐、舌紅、苔黃厚、脈數有力。此為胃腸實熱,氣滯血瘀。

3.虛實夾雜、虛實的真假和轉化等情況:虛實夾雜多見於一些慢性病,病人此時正氣既虛,邪氣又實。如氣滯,血瘀,痰、濕、蟲、水、積聚、包塊、腫瘤、鼓脹等都可能有正虛邪實的表現。如患肝硬化腹水時,既可有四肢瘦削、神疲形衰,動則氣促、食入作脹的虛證,又可有舌瘀紫、腹痛、閉經、脈沈弦澀的實證。

  虛實真假有真虛假和真實假虛之分。

真虛假實,如脾虛所致的痞脹,由消化功能不好所引起的胃腹脹滿、疼痛,食入則脹,大便不爽等假實證候;但還有腹雖時減,減後複脹,腹雖痛而不甚,按之即減,大便不結,甚或稀軟,不兼有神疲體倦,舌淡脈弱等虛象。這類證候本質是虛,現象似實,而為真虛假實。

  真實假虛,如熱結旁流,此由消化功能不好引起結糞而致糞水旁流,其證可有腹瀉稀糞水、午後潮熱,四肢末端不溫等假虛現象。但雖下利糞水,而糞水穢臭,雖肢末不溫,而胸腹燙手,並兼有腹滿硬痛,肛門灼熱、煩躁,舌苔黃乾,脈沈數實等實象。這類證候本質是實,現象似虛,為真實假虛。

  虛實的轉化,取決於正邪兩種力量對比的改變,治療的目的在於去邪複正。如熱性病、高熱、口渴、煩躁、脈數,此為裏熱實證,經治療後若汗出而熱不退,高熱待續,津液虧耗,正氣潰散就可能導致亡陰。此系病證由實圍虛的例子。又如泄瀉下利清穀,惡寒踡臥,手足清冷,脈沈細數,為裏寒虛證,經治療後若下痢不止,清冷益甚,嚴重失水,心力衰竭,就可導致亡陽。此系病證由虛而致虛脫的例子。

轉載自奇摩網站草本王朝部落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師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