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寒熱論

中醫認為,病證的性質可分為寒與熱兩種類型。造成寒熱兩型的原因與體質和致病因素的不同有關。在病證的發展過程中,寒與熱可互相轉化,也可同時並見,如上熱下寒,上寒下熱,表寒裏熱,表熱裏寒,寒熱錯雜等情況。寒熱還可與虛實兼見,一般情況,實多兼熱,故實熱常並稱;虛多兼寒,故虛寒常並稱。但熱證中可有虛熱,實證中又有實寒。當病情發展到寒極或熱極的時候,也可出現真寒假熱或真熱假寒的假像。

寒證的主要證候:面色蒼白,身寒,手足冷,神清踡臥,大便溏,小便清長,口不渴或渴不欲飲,或喜熱飲,舌苔白滑,脈遲。

  外感寒證以惡寒伴發熱主為,不渴,苔白薄而潤。內臟寒證有形寒怕冷,神疲體倦,喜飲熱湯,腹痛,得熱則減,大便稀薄,小便清長,舌質淡嫩,脈沈遲或沈細等,此時機體反應低下。如嬰兒腹瀉,長久不癒,出現面色蒼白,四肢清涼,大便稀薄夾有不消化食物,苔白,脈微細。

熱證的主要證候:多面紅發熱、潮熱,口渴喜冷飲,煩躁,甚或手足躁擾,或神昏說胡話,大便秘結、小便短赤;熱盛則神錯說胡話或狂躁亂動,咳吐黃稠痰或痰中帶血,舌紅苔黃,脈滑數等,機體反應亢進。如大葉性肺炎,出現高熱、口渴喜飲、咳嗽、吐痰黃稠或見鐵銹色痰、胸痛、呼吸急迫,舌紅、苔黃、脈數、或有神志不清等證時,則屬內臟熱證。

真熱假寒證的主要證候:高熱時,反見手足清冷,脈沈或伏(假寒);還有口臭,齦爛,口渴飲冷,大便燥結或臭穢,小便短赤,舌苔黃而乾,脈雖沈伏,但按之有力(真熱)。此在熱性病出現周圍循環不良時可見到。如患"流腦"高熱時,突然出現面色蒼白,嗜睡,神志迷糊,四清冷,口渴,煩躁不安,舌紅苔黃,脈沈細而數。此即是真熱假寒的例證。

真寒假熱證的主要證候:四肢冷清,反而身熱面紅,煩躁不安,脈浮數(假熱);但身熱不高,喜蓋被烤火,面浮紅如妝,雖渴不欲飲,躁動時止,脈雖浮數,但按之無力(真寒)。此多見於暴吐暴瀉,嚴重脫水,或久病,重病,心力衰竭時。如急性胃腸炎,有暴吐暴瀉,嚴重脫水,或久病,重病,心力衰竭時。如急性胃腸炎,有暴吐暴泄,嚴重失水,四肢冰涼,煩燥不安,渴不欲飲,顏面潮紅,咳嗽氣微,脈浮大而散。此即真寒假熱的實例。

轉載自奇摩網站草本王朝部落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師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