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所講的"肝"

jp258s.jpg 

中醫認為,肝具有儲存血液、調節血量的功能,並有協助各臟腑發揮正常功能的作用,而且可影響人的精神意識活動。

1.肝藏血:肝有根據人體動靜時對血液的需要情況,調節血流量的作用。故中醫認為"人動則血運於諸經,人靜則血歸於肝臟"。"肝藏血"還包含有藏其他營養(精微)物質的作用,中醫稱為"肝陰"或"肝血",故肝能藏血,血亦可養肝。

  如肝藏血的功能異常,肝血不足,雙目失養,則發生夜盲;血虛,筋肉失養,則可引起抽風或痙攣。另一類是發生出血病證,如暴怒傷肝,引起吐血等。

2.肝能調節臟腑的某些功能活動:中醫稱這種功能為"肝主疏泄",即內臟機能活動的正常與否和肝氣能否通調暢達有密切關係。肝氣疏泄,則氣的運行舒暢,各臟腑的功能亦多正常;反之,則可因肝氣不調而導致臟腑病變。如因肝氣不能疏泄而影響胃的消化功能時,則可出現胃痛、噁心、嘔吐、兩脅和腹部脹滿等"肝氣犯胃"的證候。

  肝主疏泄的生理活動和其他四臟一樣,與人的精神意識活動有密切關係。中醫認為,人的"七情"(喜、怒、悲、憂、思、恐、驚)的變化,可以影響肝的疏泄功能。當人情緒飽滿,心情舒暢時,則肝的功能可得到充分的發揮;而當人精神不振、心情抑鬱時,則肝的疏泄功能可受到影響。如一個人憂思或悲哀太甚,常引起肝氣的抑鬱不舒而出現胸悶、脅痛、煩躁、情緒憂鬱、月經不調等"肝氣鬱結"的證候。又如病人性情暴躁而發怒時,可引起肝氣亢進而出現頭昏頭痛、面紅眼赤、情緒躁動、血壓升高等"肝陽上亢"的證候。另一方面,肝的疏泄功能對人的精神情態活動也起著一定的調節作用:當肝氣反常時,則情態活動亦隨之變化,如肝氣不足時,常易出現驚恐怕事、情緒消沈、精神恍惚等證候。

  此外,中醫還認為,膽汁的分泌與排泄,也受肝氣疏泄與否的影響。如肝氣失調,則可出現膽汁外溢而發生白眼珠變黃(黃疸)和胸脅脹痛等"肝膽濕熱"的證候。

  肝與眼是有聯繫的,故中醫認為"肝開竅於目"。過去有的人認為這不符合西醫的解剖知識,但通過深入的研究,根據中醫的肝包括胰(散膏)的功能的論證,近些年來有人發現,胰腺炎病人的眼底視網膜多有異常、暗適應也很差,但維生素甲的含量卻正常。這類病人治療好轉後,視網膜功能也得以恢復。此一研究結果,為中醫"肝開竅開目"的概括提供了旁證的科學資料。轉載自草本王朝部落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師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