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臟腑學說

臟腑學說是以五臟為中心,配合六腑,聯繫五體、五官九竅(眼、舌、口、鼻、耳、前陰、後陰)、五志等,連結成一個「五臟系統」的整體。精、氣、血、津液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也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

五臟:肝、心、脾、肺、腎。
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包。

五臟

  • ·       心:心為君主之官,主神明。心主血脈,其華在面。開竅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
    心包絡:亦稱心包,是包裹在心臟外圍的一層衣膜,膜上分佈著明顯的脈絡。護衛心臟,傳導心主的命令。
  • ·       肝:肝藏血。主疏泄,調節精神情志,促進消化吸收。肝主筋,其華在爪。開竅於目。 肝氣通於目, 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
  • ·       脾:主運化,主統血,主肌肉、四肢。開竅於口,其華在唇。
  • ·       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外合皮毛。主肅降,通調水道。開竅於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與喉嚨、聲音有關。(金實不鳴,金破不鳴)
  • ·       腎:藏精氣,主生殖,發育。主滋養和溫煦各臟腑組織。主水。主納氣。 主骨、生髓、充腦, 其華在髮。開竅於耳,司二陰。
    命門:部位在兩腎各一寸五分之間(肚臍後面遙遙相對,脊椎骨上面)。命門即是腎陽, 『腎無此即無以作強,而技巧不出矣;膀胱無此即三焦之氣不化而水道不行; 脾胃無此則不能蒸化水穀,而五味不出矣,肝膽無此則將軍無決斷而謀慮不出矣; 大小腸無此則變化不行,而二便閉矣;心無此則神明昏,而萬事不能應矣』。

六腑

  • ·       膽:附於肝,與肝相連,和肝共同發揮疏泄作用。膽內貯藏〝精汁〞(膽汁)。因膽汁清淨,又稱為〝中精之腑〞。 臨床上對驚悸、膽怯、失眠,多夢等證,常由膽來治療。
  • ·       胃:位於膈下,上接食道,下連小腸。分上、中、下三部。上口為賁門,稱為上脘;下口為幽門,稱為下脘: 上下脘之間名為中脘。主要功能是受納和熟腐水穀。
  • ·       小腸:上連於胃,下通大腸。主要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吸收具有營養作用的精華部分, 歸之於脾,轉輸五臟。同時將糟粕中的水液,滲入膀胱,雜檅下送大腸。小腸的功能,往往概括在脾的功能中。
  • ·       大腸:上端接小腸,交換之處稱闌門;下端為肛門。生理功能是傳瀉糟糪粕。
  • ·       膀胱:位於小腹,接受由腎和三焦下注的水液,有貯藏和排泄小便的作用。
  • ·       三焦:上中下三焦的總稱。因它不是一個具體的臟器,而是人體胸腹之上中下三部及其所在臟腑的概括, 有〝孤腑〞、〝外腑〞之別稱。主要功能是運行水液,敷布原氣,主持諸氣,司人體氣化以推動臟腑的功能活動。病理上,上焦病包括心、肺的病變, 中焦病包括脾、胃的病變,下焦病主要指肝腎的病變。

臟與臟之間的關係

()
()

心主血,藏神。脾主運化,統血。
脾氣不足,血的生化來源缺乏心血不足,心悸、失眠、面色蒼白、唇舌色淡。
脾虛不能統血血不循經。

心氣虛弱脾運失健,食慾不振、肢體倦怠、心血不足、夜不安寐。

()
()

水火陰陽相互為用。
心陽不振水寒不化而反上凌心,心悸、水腫等〝水氣凌心〞證。
腎陰不足心陽獨亢,心悸、怔忡、心煩、失眠。

()
()

肝所藏之血 ,有賴脾的滋生:脾的運話,需肝的疏泄協調。
脾運不健肝血不足、頭暈、目眩、視物模糊、月經量少色淡。

肝氣鬱結脾氣壅滯、脘腹脹痛、食減。

()
()

肝藏血,腎藏精。子母之臟。 肝血依賴腎精滋養,腎精得肝血所化之精的填補。精血同源,肝腎同源。
腎陰不足肝陽偏亢, 下劫腎陰, 頭暈、頭痛、目眩、耳鳴、腰痠、遺精、月經不調。甚至肝風內動、筋肉跳動、肢體麻木。

()
()

脾虛肺虛,體倦無力、少氣、懶言。
脾失健運水濕不行,聚而成痰、咳嗽、痰多。
肺失通調脾運不健、濕停中焦、腹脹、水腫,納呆、便溏。

()
()

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
腎陽虛弱影響脾的運作,形體惡寒、腸鳴、腹瀉
脾運不健腎精、腎陽虧虛、腰痠、膝冷、頭暈耳鳴,身倦。

()
()

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
腎氣虛弱腎不納氣、呼吸不利、動則氣喘。

腎陰不足肺陰虛而見潮熱,乾咳。
肺陰不足肺腎陰虛,潮熱、盜汗、乾咳音嗄、腰痠腿軟。

臟與腑之間的關係(互為表裡)

心與小腸

心經實火可'移熱於小腸',引起尿少、尿赤,排尿時前陰灼熱等小腸實熱證。反之,若小腸有熱,亦可循經上炎及心,見心煩、舌赤,甚則舌體糜爛。

肝與膽

同主疏泄。肝火旺或膽火盛,都可出現脅痛、口苦、咽乾,性躁易怒。肝膽濕熱而致的黃疸,既有發黃、口苦之膽汁外溢,有有脅痛、納呆等肝氣鬱結表現。

脾與胃

脾運不佳,久則影響胃納;胃納失常,亦可影響脾運,臨床常見脾胃同病。

肺與大腸

肺有火熱之邪,氣機壅塞,肅降失職,則可引起大腸實熱,壅滯不通,而見便秘不行;反之,若大腸積熱,津虧液燥,大便秘結,傳導阻滯,亦能影響肺氣肅降,出現咳喘。

腎與膀胱

共同完成水津的調節與排泄。膀胱的氣化作用決定於腎氣的盛衰,腎氣充盛則膀胱開合有度,水液能正常代謝。

腑與腑之間的關係

消化功能在胃、小腸與膽的協同作用下完成;吸收功能主要在小腸,同時與大腸、三焦也有關; 排泄功能則在膀胱、大腸和三焦共同作用而完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師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