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療法 

拔 罐

           M90徐英洲                                      

一、概論:

拔罐療法又稱吸杯法,古時是用獸角拔罐,又稱『角法』。拔罐法是借助熱力,排除罐中空氣,造成負壓,吸著於皮膚,造成瘀血現象的一種方法,具有行氣、消腫、寒等作用。

目前拔罐療法已不再是針、灸、藥的輔助手段,而漸漸成為單獨治療疾病的一種重要方法。拔罐療法由過去吸拔局部不移動,發展成為中醫辨證,選穴配方,循經行走,或閃、或搖、或提、或燙等十多餘種方法。

二、火罐的種類:

(1)竹製火罐(2)陶製火罐(3)玻璃火罐等。


三、拔罐的方法: 

1)點火法(2)投火法(3)閃火法(4)架火法

四、拔罐法之運用:

1)單罐:用於範圍較小或是壓痛點。

2)多罐:用於範圍廣大。

3)留罐:吸著後,留置10-15分鐘拔去。常用於肌肉風濕痛、胃痛、頭痛、咳嗽等症。

4)走罐:又稱『行罐』、『推罐』,適用於面積較廣、肌肉較豐富部位的病變,如脊背痛。在患部先塗一層油如凡士林,循經絡推拉罐體,治療部位多取於腎經和膀胱經。

5)閃罐:將罐體反覆吸拔、開啟於施術部位或穴位的方法。使皮膚經吸、啟、緊、鬆之物理治療,而改善循環,且通過經絡、穴位之刺激以治療疾病。

6)提罐:留罐時,為增強效果,可將罐體上提而後放鬆以刺激之。

7)針罐:先在患部行毫針療法,在針刺部位拔罐。

8)蒸氣療法:用中藥為材料蒸煮竹罐。


9)放血(刺絡)拔罐:用三稜針或皮膚針刺血後,再拔罐。

【適應症】

拔罐療法之適應症極為廣泛,但主要用於風濕痹痛等症,拔罐部位應選擇肌肉豐盈而具有彈力,沒有毛髮的部位,如肩胛、背部、腹部等。

 

五、操作手續及注意事項:

1)安置病患:以舒服為原則。

2)消毒:施術者手部以及施術部位、罐子之適當消毒。

3)塗油:尤其是走罐時,一定要塗潤滑油,如凡士林、曼秀雷敦。

4)施術:投火時動作敏捷,不可燒到瓶緣,以免燒傷。

5)探問並加以解釋:局部常會留下明顯的痕跡,過幾天會自行消退。

6)起罐:按壓罐口的一側皮膚,造成漏氣,罐子自動脫落。切忌硬拉硬扭,造成皮膚傷害。

7)檢查、保護:是否燙傷、起水泡(該部位若多潮紅、嫩、易破,可塗凡士林、曼秀雷敦,以消毒紗布覆蓋)。

【注意】

1)使用拔罐放血,不宜出血過多,若是誤傷動脈,則罐中有射

血現象,應立即起罐。

2)拔罐中若遇暈罐現象,應立即起罐。

六、禁忌症:

1)全身或局部皮膚病,肌肉削瘦或露骨不平、毛髮多及大血管處,皮膚失去彈性,極度衰弱。

2)皮膚嚴重過敏或極度水腫。

3)血壓過高者,應慎用火罐,切忌強手法。

4)因熱症而引發之頭痛、目眩、抽慉、關節痛。

5)癲狂躁動患者,不適用拔罐。

6)六歲以下之兒童或七十歲以上老人。

7)中度或嚴重之心臟病。

8)婦女妊娠期下腹部、乳頭部、心臟部位不可拔罐,其他部位手法宜輕。

七、意外之預防與處理:

1)燙傷及疼痛:

原因:

A、閃火法之火焰太靠近瓶口

B、起罐手法太猛

C、多罐法之排列過密,皮膚受到牽引而疼痛

D、皮膚較細嫩之部位

處理:

A、燙傷處的大水泡可刺破,敷上凡士林、紗布;小水泡則局部塗藥水、蓋紗布,燙傷處五天內不可再拔罐。

B、過度瘀血之處,短期內不可再拔罐。

 

 

2)休克:

原因:體質虛弱、精神過敏、大飢大渴、過飽過勞、心臟有問題、刺激部位太多,病人無法承受。

處理:看見病人臉色蒼白、呼吸急促、四肢厥冷、冒汗、神情有異,病人覺得頭暈眼花、胸悶、噁心欲吐,則應立即起罐,使患者平臥,下肢墊高,頭部放低,休息片刻,清醒時可給一杯溫水,亦可用百會、合谷、少商、人中、湧泉等暈針急救穴。

 

 

 

 

 

 

 

 

 

 

 

 

 

 

 

拔罐方法

1.術前準備:
   (1)仔細檢查病人,以確定是否適應症,有無禁忌。根據病情,確定處方。
   (2)檢查應用的藥品、器材是否齊備,然後一一擦淨,按次序排置好。
   (3)對患者說明施術過程,解除其恐懼心理,增強其治療信心。
   2.患者體位:病人的體位正確與否,關係著拔罐的效果。正確體位應使病人感到舒適,肌肉能夠放鬆,施術部位可以充分暴露。一般採用的體位有以下幾種
   (1)仰臥位:適於前額、胸、腹及上下肢前面。
   (2)俯臥位:適於腰、背、臀部及上下肢後面。
   (3)側臥位:適於側頭、面部、側胸、髖部及膝部。
   (4)俯伏坐位及坐位:適於項部、背部、上肢及膝部。
   3.選罐:根據部位的面積大小,患者體質強弱、以及病情而選 用大小適宜的火罐或竹罐及其它罐具等。
   4.擦洗消毒:在選好的治療部位上,先用毛巾浸開水洗淨患部,再以幹紗布擦幹,爲防止發生燙傷,一般不用酒精或碘酒消毒。如因治療需要,必須在有毛髮的地方或毛髮附近拔罐時,爲防止引火燒傷皮膚或造成感染,應行剃毛。
   5.溫罐:冬季或深秋、初春、天氣寒冷、拔罐前爲避免患者有寒冷感,可預先將罐放在火上燎烤。溫罐時要注意只烤烘底部,不可烤其口部,以防過熱造成燙傷。溫罐時間,以罐子不涼和皮膚溫度相等,或稍高於體溫爲宜。
   6.施術:首先將選好的部位顯露出來,術者靠近患者身邊,順手(或左或右手)執罐按不同方法扣上。一般有兩種排序:
   (1)密排法:罐與罐之間的距離不超過1寸。用於身體強壯且有疼痛症狀者。有鎮靜,止痛消炎之功,又稱刺激法
   (2)疏排法:罐與罐之間的距離相隔1--2寸。用於身體衰弱、肢體麻木、酸軟無力者。又稱弱刺激法
   7.詢問:火罐拔上後,應不斷詢問患者有何感覺(假如用玻璃罐,還要觀察罐內皮膚反應情況),如果罐吸力過大,産生疼痛即應放入少量空氣。方法是用左手拿住罐體稍傾斜,以右手指按壓對側的皮膚,使之形成一微小的空隙,使空氣徐徐進入,到一定程度時停止放氣,重新扣好。拔罐後病人如感到吸著無力,可起下來再拔1次。
   8.拔罐時間:大罐吸力強,1次可拔5--10分鐘,小罐吸力弱,1次可拔10--15分鐘。此外還應根據患者的年齡、體質、病情、病程以及拔罐的施術部位而靈活掌握。
   9.拔罐次數:每日或隔日1次,一般10次爲1療程,中間休息3--5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師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