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症關節炎

治療+運動+保養關節炎不惡化

關節炎雖不致命,但會造成關節功能受損,降低生活品質,所以只有趁早接受診斷和治療,才是避免病情惡化的重要關鍵。

美國平均7人中就有1人關節疼痛,約有37百萬人罹患各類型的關節炎,國內也接近。患者不急於就醫,更有許多人誤以為關節炎沒特別治療方法而延宕治療時機。幾種關節炎如下:

1.退化性關節炎:又稱為變形性關節炎,是關節軟骨退化磨損造成,好發於常使用的關節如手指及載重關節如膝、髖、腰椎關節。尤其是手指關節退化時,手指關節周圍會突起腫塊,易被認為痛風結石,此病一般是由50歲開始緩慢發生變化,與性別無關,從事於重勞力者或靠關節用力的運動員較易罹患。

2.痛風:痛風是因普林代謝異常致血中尿酸過高,是反覆發作的急性關節炎、痛風石沈積和痛風石慢性關節炎。痛風常伴隨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冠狀動脈心臟病和腦血管病變,若無妥善治療,會引起痛風性腎病變,嚴重者甚至發生尿毒症需洗腎,痛風易發生於40歲以上男性。

3.類風濕關節炎:關節炎症狀出現緩慢,疼痛部位大多在手腳指關節,然後逐漸遍佈全身,左右對稱。早起時手指感覺僵硬、不舒服(所謂晨間僵硬)也是此病特徵之一,它會伴隨貧血、倦怠疲勞感、體重減輕、發燒等全身症狀。類風濕關節炎好發於4050歲的女性。有80%病人具類風濕因子。

4.僵直性脊椎炎:侵犯脊椎關節及附近軟組織的關節炎,其典型症狀為漸進性的慢性下背部疼痛及僵硬,病程嚴重和控制不良者,會造成脊椎黏合而無法彎曲,形成竹竿型的脊椎。此時患者頸部前伸,胸腰椎變平直,整個脊椎僵硬,步態緩慢。好發於2040歲成年人,男性居多。

5.假痛風:是一種因焦磷酸鈣鹽沈澱引起關節炎,與痛風發作極為近似,與性別無關,多為60歲以上者居多,其反覆發作的部位在大關節如膝或髖關節。

6.感染性關節炎:當皮下組織或關節遭細菌感染時,會引起蜂窩組織炎或急性關節炎發作,此病易發生於年紀大且抵抗力較弱的人。

關節炎預後通常良好,病程是長期慢性;經由藥物治療、適度運動、關節保養及復健便能獲得控制,不會再惡化,僅有少數患者會出現嚴重疼痛或畸形現象。能改善或治療關節藥物不斷地研發上市,加上先進的人工關節替代手術,已提供了無窮希望及提升生活品質的保障。患者應該積極去面對它,千萬不可氣餒。

 

【聯合報張棋楨/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主任】

 

薦腸關節異常的病人在下背痛的族群當中並不少見,且不易由X光或核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薦腸關節異常除了下背部痛,也像坐骨神經痛,會由臀部延伸至小腿後側的麻痛感,往往不易診斷,或被認為是椎間盤突出造成的轉移痛,當然也不排除是早期僵直性脊椎炎的特徵。

薦椎與腸骨交界的關節稱為薦腸關節,大致位於臀部的中間兩側。薦腸關節異常原因並不明確,通常會在薦腸關節附近有明顯壓痛點;病人常抱怨睡覺翻身會痛,走路走久也會痛,甚至無法行走;早上睡醒,會因背痛爬不起來,這些便是薦腸關節異常的常見病徵。

薦腸關節屬於微動關節,且外側有臀肌群包覆,是很不容易受傷的關節。薦腸關節異常的患者多屬有生產經驗的女性,通常認為懷孕末期時,薦腸關節會因荷爾蒙作用變得鬆弛,甚至於有些婦女懷孕後期就出現薦腸關節疼痛;產後因薦腸關節鬆弛,容易造成日後退化及疼痛。

以往家中老人家常告誡產婦坐月子時不要提重物,否則日後易有腰痠背痛的情況發生,這應該也跟薦腸關節異常大有關係。

另一個最常發生的原因為跌倒或車禍,因為薦腸關節承受強力撞擊,扭轉該側關節,常合併周遭關節韌帶發炎、疼痛,使薦腸關節鬆動影響到該關節的活動度,造成骨盆傾斜,外觀上甚至會長短腳。

薦腸關節異常的治療多用口服消炎止痛藥及物理治療,病程初期可用超音波、微波、磁場或短波等深層熱療,加上中頻干擾波或低週波電療來減輕疼痛;疼痛降低後的病程後期,物理治療師會輔以關節鬆動術等徒手治療來調整薦腸關節的活動度;增加骨盆穩定度的運動治療,以加強骨盆肌肉及臀部肌肉力量的方式,達到穩定薦腸關節的目的,拉筋運動治療來維持薦腸關節的活動度與柔軟度,通常都有不錯的療效。                          聯合報林政毅/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中興分院物理治療師】

惱人的類風濕性關節炎:過去、現在與未來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怎麼一回事?

典型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如果沒有將發炎控制下來,會關節腫脹,逐漸發展下去,可造成關節的破壞變形。手指將會向手掌外側偏移,加上指間關節變形,側面看起來,呈現天鵝頸狀的變形。

這樣的關節發炎腫脹,裡面不是只有水而已,還有發炎組織,組織不斷的長大,會侵入、破壞關節。嚴重的時候即使開刀也不可能將所有關節發炎的組織都拿掉,這就是患者擔心的原因所在。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發炎性疾病,是身體免疫系統出現問題因而攻擊自己的關節組織。

它會造成關節漸進性功能喪失,甚至影響患者存活的時間。剛剛發病的時候,可能只是早上起來,手指關節有些僵硬,稱作「晨僵」,但是並不嚴重,所以很容易被疏忽;隨著病情進展,關節會逐漸腫脹、破壞進而變形,甚至殘廢。

發病頭一兩年是治療關鍵期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有八成可能會在十至十二年內出現關節破壞或變形,只有五分之一的人得以倖免。在發病的前六年關節破壞進展最快,其中第一、兩年對於關節功能的影響最為顯著。

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的目標有三:一是減輕疼痛以及減低發炎;二是恢復日常生活機能;三是終止疾病繼續進行,同時防止關節破壞變形。

治療的方法除了休息之外,運動跟復健也很重要。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常常因為關節疼痛而害怕運動,但是不運動關節容易僵硬;動多動少要怎樣拿捏,是有一定的方法,應該請教專業醫生的意見。

抗關節炎藥物的使用

除了休息、運動與復健之外,接下來要關心的就是抗關節炎藥物的使用。在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方面,主要以非類固醇的抗發炎藥物(就是治療關節痛的藥)為主。急性期醫生常會開給病人皮質類固醇的藥,這是很好的消炎止痛藥。可是這兩類藥物都有傷腸胃、增加肝腎負擔的副作用。

目前已有許多新的抗發炎藥物研發出來,不僅更具消炎功效,對於腸胃道的副作用也大為降低,不過類固醇跟非類固醇的抗發炎藥物雖可以止痛、消炎、解熱,卻不能阻止關節的破壞與變形。

要改善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炎與變形,必須藉助「修改疾病病程抗風濕藥物(醫學上稱為DMARD)」,或者是免疫治療藥物及生物製劑。另外有一種病程修改藥物,就是Methotrexate(簡稱MTX),這是一種化療用藥,它的使用劑量很低,跟真正化療不能相比,只是用來做免疫調節劑。另一個新發展出來的Leflunomide,也是化療類的藥物,也很常用。這些化療類藥物效果比傳統DMARD藥物好。

生物製劑的出現,讓治療現曙光

生物製劑在國外有很多種,研發時間大概十多年,真正台灣上市只有五年多。針對腫瘤壞死因子的Enbrel(恩博)Humira(復邁)都屬於生物製劑。

生物製劑是由細胞生產,跟藥物由化學結構產製有所不同,因此價格昂貴。但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腫賬發炎的控制,及遏止關節破壞具有迅速而顯著的效果。

除了對抗腫瘤壞死因子的Enbrel(恩博)Humira(復邁)兩種生物製劑之外,目前市面上還有莫須瘤(Rituximab)以及許多正在臨床試驗中的新一代生物製劑正等待進入台灣。

生物製劑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關節腫脹發炎控制,及遏止關節破壞具有迅速而顯著的效果。經由注射,可以說是效果立見,且不傷肝腎。唯一的缺點是費用較高,健保雖有給付,但是需經過嚴格審核。

 

(摘錄自《健康世界》399 20093月號)    文:台大醫院內科部、台大醫學院免疫所/許秉寧醫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師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